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巴楚深处有“三宝”
     11月的巴楚,阳光明媚。连日来,驻守在这里的雅克拉采气厂采处四队干部职工欢欣鼓舞,上产热情高涨。2014年,该队获得了西北油田“安全生产先进分队”,玉北班组被油田授予“艰苦奋斗示范班组”。   
      远离厂部700公里的一个基层分队,缘何获得如此殊荣?员工给出了答案:因为我们有“三宝”。    “种子文化”提士气    “一颗小小的种子也能从石缝钻出,茁壮成长。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就是要发扬种子顽强坚韧的精神,在油田外围开创一流业绩。”在巴楚老区,采处四队队长胡志兵一直用种子精神激励员工,“种子文化”已成为该队建队7年的“传家宝”。    采处四队地处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这里风沙大,日照强,井口压力高,管理难度大。是西北油田最偏远的一个基层分队。    远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的好地方。面对偏僻、恶劣的特殊工作环境,该队精心提炼出“两粒种子、一片森林”的“种子文化”,激励员工发扬“种子精神”,扎根荒漠,排除万难,“亮剑”偏远老区。  
       由于远离厂部及硬件条件的限制,一些生产难题都需要分队自行解决。今年9月份,巴什托集油站泵车注水接头损坏,该队立即上报厂物设科,由于设备型号老旧,无法及时找到同等型号配件,如果被动等待设备到达,蒸发池的污水就会溢出。面对日渐上涨的蒸发池,注水管接头更换问题迫在眉睫,队长胡志兵带领职工自行焊接了一个临时接头迅速进行更换,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降本减耗,党员崔新辉、马忠林利用工余时间,对废旧的卡箍闸门、考克等物资进行修复利用,7年来共修复各式阀门、考克等上百个,有效节约了物资采购成本。    “我们奉献,我们快乐;我们偏远,我们团结。”在“种子文化”的引领下,该队员工加倍努力,默默奉献,“种子文化”鼓舞着员工改造环境激情创业的士气,也见证着巴什托油田的开发和壮大。    “铁人精神”创一流    特殊的环境,需要发扬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铁人”精神。在巴楚,采处四队指导员谢凯就是员工心目中的“铁人”。    “在油田外围,‘铁人’精神永远不褪色,不过时,它是我们取得一流业绩的法宝。”这是指导员谢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军人出身的谢凯,始终保持着雷厉风行的作风。2007年,当西北油田外围上产的号角一吹响,他就作为采气厂巴楚项目组的一员来到巴什托油田。7年来,当初的项目组变成了如今的采处四队,职工换了一批又一批,产量翻了一番又一番,唯独他没有改变,依然坚守在巴楚,演绎着自己的精彩。    采处四队驻地距离沙漠5公里,常年干旱少雨、风沙不断,居住条件及后勤保障困难。遇上沙尘天气和下雪天买菜车出不去,送水车进不来,便只能用干方便面充饥。冬天农网经常停电,应急发电机故障时大家裹着大衣,饿着肚子维修发电机。驻地是新疆的地震多发地,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在这种条件下不适宜建造房屋,干部职工只能长期住在多人一间的野营房里。    艰苦环境下,谢凯鼓励员工发扬铁人精神,将“位置偏远精神不贫困”的队训铭记于心,用实际行动不断为铁人精神注入新的内涵。2014年,巴什托区块实现了日产原油上百吨的目标,最高日产水平达到160吨,再创历史新高。    “尖刀作风”亮风采     “大漠狂风吼,茫茫不到边,风起狂沙跑,瞬间不见天。”这就是是采处四队玉北“尖刀班”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面对特殊的工作生活环境,班组成员相互鼓励,在“无人区”里传递着正能量。    关海清,是尖刀班的老班长。2014年7月,玉北区块新井YB1-5井在钻井过程中突然出油,产油量很高,由于出油发生在钻井过程中,不仅要保障老井的正常生产,还得兼顾新井的生产跟踪、原油倒运工作。刚回到家休假的关海青得知出油的消息后,匆忙安排好家中的事情,立刻又回到岗位上,这一干就是4个月。    关海清是玉北“尖刀班”10名员工的缩影,班组成立4年来,员工发扬顽强拼搏的尖刀作风,在茫茫大漠开创了一流业绩。今年,再次被分公司授予“艰苦奋斗示范班组”的荣誉称号。    进入11月份,沙漠里沙尘开始肆虐,细沙被风携卷,吹打在脸上,一说话满嘴都是沙子。“尖刀班”的员工说,现在已经进入风季,沙尘漫天的天气在玉北是家常便饭,一直要持续到9月底。    大漠深处,玉北“尖刀班”坚守在西北油田油气上产的最前沿,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先遣突击队。沙尘中,他们正在用尖刀作风书写玉北开发的新篇章。(初卫平   蒋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