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3 21:44:31
|
查看全部
这批新入的大众卡客户,由于他们的身份、地位、背景与移动原先圈定的消费群完全不同,所以,他们对大众卡所传递的品牌暗示有强烈反感。因为移动所推出的品牌宣传,一直在向社会暗示大众卡使用身份是社会最底层人。正是由于品牌信息被误读,加上定位模糊,使得移动大众卡在前期发展出现消费者认知失败的危机,客户群很不稳定,用户总数难以持续有效增长。
移动大众卡想传递的品牌信息:大众卡是亲民、实惠的,最大众消费的通讯工具,是社会低收入者的朋友,人人都使用得起的移动通讯品牌。
消费者解读的品牌暗示:大众卡是社会最低层者的身份象征,是外地移民、草根阶层、穷人使用的通讯品牌。
分析:相比于联通一向混乱不清的品牌划分,中国移动旗下三大品牌的塑造还是很成功,全球通--尊贵--价值--高品质服务;动感地带--时尚--独立特行;神州行--实用--精打细算。
以上三大业务品牌无论在定位、内涵丰富、外延扩展性上都有一定的弹性,但大众卡却不同,无论是在品牌定位还是宣传中,其强调的重点却是使用者的社会阶层及身份,这种定位不仅无法深入人心引起目标客户群的共鸣,反而激发起某些反感情绪。
相比于全球通、动感地带及神州行,大众卡的核心价值其实就在于实惠,但我们从中国移动大众卡前期关于草根阶层的宣传中看到,移动将重点并非强调实惠,而是放在对这些草根阶层民众的歌功颂德上,歌颂他们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然后再引出大众卡是适合他们身份使用的移动品牌。
且不说这种联想是否勉强,这种品牌核心价值传递及情感沟通方式就令人生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即使一个穷人想购买一台手机,他很少会去购买一台广告宣传中宣称专门是穷人用的手机,因为这样做既是对自己“穷“身份的自我认定,也不符合他对“富”感觉的追求。在价格、性能等外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他更大的可能性是去选择一台在广告宣传中更让他有美好感觉与美好联想的手机,而非去购买一台强调专给穷人用的手机。这种心理感觉同样适用于对于移动工具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