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兼论国际油价波动才是通用垮掉的真正原因
■ 刘涛
根据通用与美国政府近日达成的协议,通用向法院提出破产保护,以换取美国政府300亿美元资金的注入。经破产重组后,新公司60%的股份为美国财政部持有,从而成为一家不折不扣的美国国企。
尽管奥巴马声称,美国政府是一个“不情愿的”股东,他没有兴趣去运营这家企业。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明新通用可能不是一家国营企业。时至今日,即便是中国这样曾经高度计划经济的国家,进入转轨阶段后,也学会了以“国有”代替了“国营”,对企业放权让利,甚至引入外资、民资和内部员工股,而政府仅作为最大出资人保留多数股权。
但与此同时,奥巴马又忍不住为新通用定了调,规定它必须生产高质量、安全、节能的汽车。可以想见,新通用管理层将不得不按政府划出的路线走,否则很可能得不到后续资金;此外,由于控制了多数股权,政府也随时可以炒掉不听话的CEO。
相比之下,中国国企在具体的经营决策上恐怕要比美国国企更灵活些,至少中国汽车国企在引进技术或开发车型方面自己有决策权,不必劳烦政府、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操心。
一种观点认为,通用倒下是因为“太大而丧失灵活性”。这话我同意一半,很久以前,通用就因为旗下品牌太多太杂,导致经营思路混乱,资源配置低效;我不同意另一半是因为,即便过度扩张,当现金流出现问题时,一般私企大多会选择壮士断臂,以保留核心竞争力。然而通用却对此犹豫再三。
从中折射出的一个现象是,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这些企业其实早已“准国有化”了,丧失了作为私企的全部优点。多年来,三大汽车公司被彻底神话,人们将其供奉在金字塔顶端,并冠以美国工业文明象征的帽子。来自政客、工会和舆论的强大压力,使得它们不可能真正放下身段做出一个私企应当做的正确决定。同时,危难时刻政府一次次的救助也使得通用们学会了“有问题找政府”,从而沦为了温水中的青蛙。
目前,美国人之所以能勉强接受对通用的国有化,是因为奥巴马曾公开保证,国有化只是权宜之计,待未来新通用发展走上正轨以后,政府自会将所持股份出让,以助其重返资本主义道路。但问题是,一旦通用拿了政府的钱,走政府规定的路,届时恐怕就连奥巴马本人也很难把握其发展方向了。
未来新通用的命运无非两种:一是浴火重生,再续百年传奇;二是步老通用的后尘,成为又一个吞噬美国纳税人财富的黑洞,直至最后崩溃。两种可能,笔者更愿意相信后者。
原因很简单:在笔者看来,美国汽车工业盛极而衰的根源,既不在于企业经营失误或盲目扩张,也不在于日本车大举入侵或是工会力量尾大不掉。国际油价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冲击,以及美国政府长期无法对此做出正确反应才是通用们垮掉的根本原因。因此,笔者断言,奥巴马苦心孤诣的安排和设计注定是徒劳的。
事实上,通用今日之结局早在30年前就已埋下了伏笔。1973年之前,国际油价长期徘徊于3.29美元之下(以2007年价格计算,也不过15.42美元),而这也正是通用等美国汽车的全盛时代。
70年代两次石油冲击后,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都试图降低本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自卡特时代以来,每一届美国大选时,候选人都要强调实现“能源独立”。早期的努力多集中于获取海外稳定能源供应和开发本土油田。90年代以后,开发新能源就成为美国领导人执迷不悔的一个梦想。克林顿当年打出了信息化和新能源革命两面旗,但实际上只在信息革命方面取得了成功,后一个目标最终不了了之。
国际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美国国内汽油价格大起大落。最近的例子,2008年7月到12月间,美国国内汽油价格零售价格从每加仑4美元掉到1.687美元,今年5月中旬又重新回到2.4225美元的水平。其结果就是,通用等企业长期以来都处于无所适从的位置,企业赢利状况也始终起伏不定。
一方面,开发新能源车或节能车需要持续巨额投入,不少研究者指出,过去几年在新能源车研发上投入过大,也是导致通用入不敷出的一个原因。一旦经济复苏所需时间拉长,重挫市场信心,很可能出现国际油价连续在30美元左右徘徊的局面,相对应的汽油价格可能处于1.5美元这样一个极其低廉的水平。此时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节能汽车,都会迅速失去吸引力。
另一方面,如果继续以前生产大排量车的路子,油价低迷的时候自然不愁销路;但遇到2005-2008年油价暴涨的情形,汽车销量必定大幅滑坡。
笔者认为,除非大幅提高燃油税,否则美国汽车工业根本无法走出这一两难困境。燃油税的一个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将大幅抬高美国汽油的基准价格,从而最终改变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生产者的预期,使美国彻底告别大排量汽车时代。
应再次强调指出的是,日本车节油,并非因为日本人天生就喜欢节约,而是日本能源供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成本高昂(运费加亚洲溢价等因素),因而不得不更强调节约和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与美国人均GDP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由于征收120%的燃油税,日本国内汽油价格硬是比美国汽油价格高出一大截。日本车在日本国内经济节油,卖到美国自然也是经济节油,并逐步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赢得稳定市场份额。
当然,笔者并非鼓吹中国也要像日本、欧洲一样大幅提高燃油税。虽然中国汽油价格仅略高于美国,但考虑到中国人均GDP与美国存在巨大鸿沟这一前提,中国人实际承受的价格要远高于此。多数中国人买车时不得不捂紧口袋,精心计算“百公里耗油X公升”。就现阶段国情而言,中国尚无须在燃油税上跟发达国家接轨。但美国的前车之鉴未必对中国没有启示,早晚中国汽车业或许也将直面这一挑战。
20%-30%左右的燃油税只适合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不适合美国。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日本120%,德国260%,法国300%),美国的燃油税实在太低。奥巴马政府要想真正拯救美国汽车工业,就应向欧洲、日本学习,大幅提高燃油税,让美国消费者对节能型汽车形成偏好,并使其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稳定的价格预期下,未来通用、福特才有望重新崛起。
但问题是,在缺乏节能减排公民社会基础的美国,民众会同意这样做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说美国汽车工业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