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9|回复: 2

影评:死亡到底带给我们了什么坏处?

发表于 2014-12-4 20:39: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QQ图片20141204202900.jpg  
摘自《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本文由黑天鹅图书授权壹心理发布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我们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们不是在问这个死亡过程是否有或怎么会有坏处。我可以假设,死亡的过程将非常痛苦,这一点人们毫无争议,也不觉费解。比如,假设有一天我被孟加拉虎撕成碎片,那么这个死亡的过程就很可怕了,这将是无比痛苦的。因此,认为死亡过程可能给我带来的潜在坏处就是合情合理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过程不一定是特别痛苦或者对我有坏处的。毕竟,我可能在睡梦中死去,在这种情况下,死亡过程本身并没有不好的。无论如何,我假设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尽管我们都曾担心死亡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在面对“终有一死”这个事实时,这不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当然,同样地,我们中许多人发现死亡的前景令人不快。也就是说,对我来说,死亡的坏处之一就是,当我预想到我会死去时,就有了一些不愉快的想法。但同样地,这也不是死亡的主要坏处。只有死亡本身对我有坏处,我对死亡的展望或痛苦或不快才站得住脚。
  我会因想到我将死去而产生恐惧、焦虑、担心、后悔、痛苦或其他可能的情绪,正是因为逻辑上我们已接受了一个先在的念头:死亡本身对我有坏处。否则的话,我就不可能有恐惧、焦虑、担心、后悔、痛苦或其他诸如此类的情绪。假如我对你说:“明天将有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它奇妙无穷,绝对难以置信,绝对美妙。”你回答说:“好吧,我相信你,但我得告诉你,一想到这事,我就感到恐惧和不祥。”这根本就不合理。只有在你预想事情本身不好的情况下,你被恐惧或不祥等情绪笼罩才合乎情理。比如,如果你认为去看牙医是很痛苦和不愉快的经历,那你害怕就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看牙医本身并非令人不愉快,那你想到此事而感到害怕就说不通了。因此,如果我们要考虑死亡的主要坏处,在我看来,我们必须专注于自己的死亡状态。我的死亡状态对我来说有什么坏处?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答案看起来是简单明了的。当我死了,我就不复存在。(记住,撇开“我作为一具尸体而暂且存在”这种令事实变得复杂的情况,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我在一场爆炸中死去,我的肉体一时间被摧毁了。)我们现在不就得出了死亡有什么坏处的答案了吗?当我死了,我就不再存在,这不就直接解释了为什么死亡有坏处了吗?事实上,我想说的就是这个。
  我确实认为,“我不复存在”这一事实,为弄清楚“死亡有何坏处”以及“为何有坏处”提供了关键线索。但我认为,这种论述还不是很明确。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要讲清楚“不存在”对我到底有多不好,还是需要花些功夫。而且即使弄清楚了,我们还会留有一些难解的疑惑。可以肯定的是,一开始这个基本的想法似乎非常简单明了。当我死了,我就不再存在。不存在对我来说很坏,这一点难道还不清楚吗?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答案似乎并不令人满意。不存在怎么会对我有坏处呢?毕竟,不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你不存在!当你不存在时,怎么会有东西对你来说有坏处呢?如果有东西对你来说是有坏处的,这不是暗含某种逻辑条件,即你必须置身其中,承受这种坏处吗?比如,头痛对你有坏处。当然,在头痛中你是存在的。头痛不会对那些不存在的人有坏处,他们不能体验、身受或承受头痛。当你不存在时,怎么会有什么事对你有坏处?特别是你都不存在了,不存在对你来说又有什么坏处呢?所以,就像我所说的,诉诸不存在来解释死亡的坏处,并不是那么简单、自然的,它转移了我们对问题的关注。
  如果我说,死亡对我来说是坏事,因为当我死了,我就不复存在,那么我们仍然会发现自己困惑于:不存在怎么会对我有坏处?我想这个反驳意见的答案,能从区分某事对我有坏处的三种不同方式中得到。首先,从一种绝对的、稳固的、内在的意义上说,某样东西本身就对我有坏处。比如头痛和其他疼痛,好比说碰伤了脚趾,或者被刺伤、被折磨。痛苦的坏处是本质上的(intrinsically bad)。它本身就是不好的。由于它本身的原因,我们想要避免它。一般来说,那些对你有坏处的事情,它们的坏处是内在的,由于其本质而具有坏处。其次,许多事情的坏处是结果上的(instrumentally bad):某样事情本身也许并不坏,但坏在其会引起或导致坏的结果。特别是,这类事情可能会导致一些其本质上为坏的事情。比如,失去你的工作本质上并不坏——它本身并不坏也不包含坏,但其结果是坏事,因为这会导致贫穷和债务,并由此导致痛苦、磨难和其他本质上的坏处。对你来说,有些事物还有另一种坏处,这第三种方式很容易被忽视:有些事情的坏处是相对的(comparatively)。某些事物不好可能是因为你在接触这个事物时,就无法接触其他更好的事物。这是由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带来的坏处,而不是因为它本质上是坏的,或其结果是坏的:它是坏的只因为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放弃了更好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在家里看某个电视游戏节目。我因收看这个节目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对我来说怎么会有坏处呢?按照第一种坏的概念,即本质上是坏的,那么这件事并不坏,它是一个打发半小时时间的愉快方式。我们可以想象,按第二种方式来说,这件事的结果也不坏。(假设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不会导致任何对我有坏处的事。)但是,尽管如此,按第三种方式来说,这件事可能是有坏处的。比如,除了待在家里看半个小时电视外,我可以去参加一个很棒的派对。那么,我们就会说,我宅在家里看电视这件事,从比较的意义上来说是坏的。这并不是说它本身是个打发时间的不愉快方式,也不是说它会导致不愉快的事情,而是说(如果我记得的话)我可能还有更好的方式打发时间。因为我放弃了“更好”的好事,于是相对来说,我待在家里看电视就成了坏事。我缺失了更好的选择。缺失本质上并不是坏的,其结果也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在第三种意义下,从比较的角度来说,它仍是某种坏事。缺失了好事,从比较的角度来说,对我就是坏的。同样地,假设我拿出两个信封,说:“选择一个。”你选择了第一个并打开说:“嘿,看,有10美元!这不是好事吗?”当然,有10美元是好事。
  诚然,这不是本质上的好(其本身并不值得拥有),但它的结果是好的(例如,它可以帮助你买到冰激凌,让你感到愉快)。然而,这种好是基于你不知道另一个信封里有1000美元!然后,我们就说:“看,选第一个信封对你来说是不好的。”从什么意义上来说是不好的?就是从比较的意义上。如果你选了第二个信封,你会得到更多的钱。你本来有更大的好处,或更多的好处。现在,我希望你们都能明白,在第一个意义上,不存在不会对我有坏处。不存在本身并不是坏的,我们不需要因为其本身的原因而回避它。当然,如果不存在是痛苦的,那它是坏的,就能说得通。但当你不存在时,你没有痛苦的感觉。不存在其本身没有任何东西让我们唯恐避之不及。同样地,不存在从第二个意义上对我来说也并不是坏的。比如,它没有让我感到痛苦,也没有引起其他本质上的坏事。因此,不存在不能导致坏的。但是尽管如此,从比较的意义上来说,不存在对我来说还是坏的,因为这里涉及了缺失。当我不存在时,我便缺失了东西。我缺失了什么?当然,我缺失的是生命,具体来说,是生命可以给予我的美好事物。不存在就坏在牵涉到机会成本的问题。
  众所周知,W.C.菲尔茨在他的墓碑上写道:“我宁愿待在费城。”处于死亡状态的坏处是,你再也不能体验和享受生活带给你的各种美好事物。所以,不存在确实指向了理解有关死亡坏处的关键。为什么死亡有坏处?因为当我死了,我不复存在。如果我们问,不存在怎么会有坏处?答案是,因为我缺失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当我不存在时,我得不到这些我还活着时本可以得到的东西。死亡有坏处,因为它剥夺了我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物。这是如今被称为关于死亡的害处和坏处的剥夺解释理论,因为这种解释认为,死亡的主要坏处在于剥夺了你生活中本应该得到的美好事物。在我看来,剥夺解释理论说得没错。诚然,我认为死亡还有一些方面,一些高于并超出剥夺解释理论所关注的其他方面,也可能导致其坏处,我们将在后面一章中进行讨论。
  不过,在我看来,剥夺解释理论正确地将我们指向死亡的主要坏处。当我死了,我就得不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我将被剥夺这些东西。这就是死亡有坏处的主要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21:28:48 | 查看全部
人生有两样东西最宝贵:一个是禁忌,一个是定力。人生处处都有禁忌,事事都需要定力,禁忌、定力是人生的灵魂!人生有两个东西最可怕:一个是欲望,一个是冲动。欲望和冲动是万恶之源,最容易使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毁坏甚至毁灭人的一生。人有禁忌和定力,才能免受欲望和冲动的惩罚!
因此:一、做人的基本品格和风格应是:崇尚道德,忠规守矩,积极向上;性情明澈,光明磊落,要脸要面;不放纵性情,不浮躁颓废,不苟且无聊;不攀比权贵,不趋炎附势,不惹事招非;说话有分寸,办事有原则,做人有标准;理性,善良,本分,负责,低调,坚强;自尊,自重,自省,自警,自信,自安!二、处理家庭家族关系的基本遵循应是:对父母尽孝道,对长辈讲礼节,对同辈重团结,对晚辈示关心;在人际关系上,互谅互让,不挑剔挑理;在物质利益上,本着吃亏,不计较得失;想问题、办事情、处理情况,有利于顾全家庭家族和睦大局。不利于和睦的话不说,不利于和睦的事不做!三、人生最大的“靠山”是遵纪守法,最好的“机会”是勤奋敬业,这才是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遵纪守法就是:知道什么是雷池,什么是红线,社会再复杂,环境再诱惑,不攀不比,不越雷池,不踩红线。勤奋敬业就是:干事业有目标,有标准,有动力,吃得下苦,受得下累,忍得下寂,包得下屈,埋头拉车,低调做人。再苦、再累、再寂、再屈,不抱怨、不牢骚、不消极。遵纪守法是永远的“靠山”,勤奋敬业是永远的“机会”!四、风险、规则、程序——是人生事业务必遵循的三项原则。这三项原则是工作的依据,更是思维活动的顺序,是人生事业的三大法宝。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务必遵循这三项原则——风险决定,规则决定,程序决定。做好风险评估,找准法规依据,遵守操作流程。万万不可随心所欲!五、人生的职业、岗位、工作不可能随心所愿,不要区分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事业心、责任感,高标准、严要求,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尽心竭力做出专业水平、先进水平、专家水平,成为行家里手。在职业生涯中,决不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求进取,更不可牢骚懈怠、悠闲丧志。人生的本事、地位、价值不只是职位,专业能力和一技之长,往往比职位更重要,更有益!六、在人生事业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条件与机会的关系。宁可多次失去机会,不可一次失去条件。有条件才会有机会,条件更好机会才会更多。这是因果关系,也是普遍规律。人千万不要把社会个别现象误判为普遍规律。人生有可能人助人一事,但不可能人助人一世。人生事业,只有品德素质,只有艰苦奋斗,只有干得更好!当你认为一次次失去“机会”的时候,这其中就可能孕育和积累了机会,你不要气馁也不要自卑,尽管埋头拉车,努力做事,好好做人!老天不会亏待你,迟早会给你回报!这不仅是态度,更是心情!七、人的一生就是同苦难艰辛和寂寞无聊作斗争的一生,就是同自己作斗争战胜自己的一生。战胜了,辛中不觉得苦,福中不觉得寂。战败了,不是痛苦烦恼,就是寂寞无聊!苦难艰辛的时候,你要鼓励自己:“人间万事出艰辛,好日子只能从苦中来”!寂寞无聊的时候,你要警示自己:“知道满足,懂得珍惜,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八、古典和传统是人生的基石,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否定古典和传统,人应该知道,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人们共同认可的观念和信仰,是经历几千年历史考验和沉淀的,已经成为人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不要相信任何否定古典和传统的奇谈怪论,有些人的论调是为“自私”和“无聊”辩解!人应该清醒,没有古典和传统,人就没有根基,人生既“不抗震”,又“不抗压”!人有道德信仰和精神支柱,才会活得坚定、坚强、坦然、阳光!九、人的美用不着在梳妆打扮上煞费苦心,只要不失古典和传统,自然就有端庄之美,品位之美,高雅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07:26:59 | 查看全部
欢迎老师支持和欣赏!冬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