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攀枝花,我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被世人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这里有着世界储量第一的钛资源,中国储量第一的钒资源,还有着世界稀缺的25号主焦煤。邓小平同志称赞这里——得天独厚!
宝鼎山,攀煤集团公司所在地,镶嵌在金沙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煤浪翻滚,生机勃勃,一条条运煤铁斗如同琴弦上的音符,在宝鼎上空滑动,奏响了一曲曲奋进的赞歌。
五十年峥嵘岁月,五十年砥砺奋进。五十年光荣与梦想在这里碰撞,五十年睿智与汗水在这里交融。
五十年前,这里野兽出没,人迹罕至;五十年后,这里高楼林立,车马喧嚣。一个拥有25个分(子)公司,核定年生产能力507万吨、总资产91亿元、在册员工1.7万余人、矿区职工家属12万余人、2011年营业总收入突破40亿元的大型能化企业铿锵挺立。
五十年来,攀煤(集团)公司共为国家生产原煤近1.5亿吨,奉献精煤6500万吨,发电131亿度,生产水泥75万吨,矸石砖18亿块,焦炭260万吨。
“创业、求实、开拓、奉献”八个字,凝聚宝鼎人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的英雄情怀;诉说攀煤人搏击市场、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奋进历程。
见证历史
1964年11月30日,来自全国9个省市、28个地区、25个民族的4000多名建设者,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建设攀枝花”的号召,昼夜兼程,汇集宝鼎。拉开了建设宝鼎,开发煤海的序幕,沉睡的宝鼎山从那一刻起被唤醒。
建设之初,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无房住;建设者们吃盐拌饭、喝泥浆水、睡杠杠床、点煤油灯。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没有吓倒英雄的建设者,4000多名建设者义无反顾地打响了 “三通一住”的生存之战。
割野草、修道路、架桥梁、搭帐篷。一年后,第一场硬仗首战告捷。一条条输电线路,送来了光明;一排排简易“干打垒”,为建设者遮风挡雨;一条简易公路横贯矿区,从此天堑变通途。
“三夺三保”大会战,气势恢宏,享誉神州,几代宝鼎人为之自豪与骄傲。
“夺煤保电”是宝鼎建设者们为攀枝花建设献上的第一份厚礼。攀枝花第一个发电厂要发电,电煤成了关键。宝鼎指挥部火速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到“夺煤保电”大会战中。建设者们用手电照明,用钢钎大锤打眼,用自制轨道和木制矿车运输。经过28个昼夜奋战,当第一车原煤从矿井运出时,建设者们拥抱欢跃,欣喜若狂。攀枝花电厂按时发电了,煤炭工业部和渡口总指挥部给予奋战一线的宝鼎人高度评价。
“夺煤保铁”是宝鼎建设者为攀枝花建设献上的第二份厚礼。1970年7月1日,攀枝花要出铁,为党的生日献礼。此时离“七.一”仅剩110天,十万火急。宝鼎建设指挥部集中四个工程处的主力,七个掘进头同步施工。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奋战井下。105天过去了,年产21万吨气肥煤的龙洞煤矿顺利建成投产,确保了攀枝花钢铁工业急需的焦精煤供应,为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夺煤保钢”是宝鼎建设者为攀枝花建设献上的第三份厚礼。1970年7月,为满足攀枝花建设和钢铁工业对煤炭的需求,宝鼎建设指挥部在大宝顶集中了矿区3个煤矿建设工程处的10个掘进队,共计5000余人,在干巴塘、烂泥阱和半海拉开13个洞口、20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夺煤保钢”大会战。经过一年半的苦战,矿区设计生产能力最大的矿井—年产90万吨的大宝顶煤矿建成投产。
到1973年12月,宝鼎矿区沿江煤矿、灰老井相继建成投产,至此,矿区先后建成投产小宝鼎煤矿、太平煤矿、龙洞煤矿、花山煤矿、大宝顶煤矿、沿江煤矿、灰老井等7对生产矿井,矿区建设从基本建设转入稳定生产和达产阶段。
宝鼎矿区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1975年1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在矿区召开了“全国煤矿基本建设渡口现场会”,在全国推广宝鼎经验。《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题为《我国建设又一重要煤炭基地—宝鼎矿区》的报道,并在二版发表题为《劈开宝鼎把煤献》长篇通讯,宣扬宝鼎矿区建设的辉煌成就。
扬帆起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宝鼎矿区广大干部职工乘着改革的东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全矿区从建设到发展掀起新高潮,呈现勃勃生机。
1980年开始,攀枝花矿务局推出局(矿长)负责制、经营承包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终结审计制“四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管理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向以下放权利和突出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转变。到1990年矿区原煤产量突破30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0年3月18日,攀枝花矿务局实现华丽转型,改制为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在宝鼎矿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5年8月28日,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宣告成立,作为子公司的攀煤,肩扛川煤“大集团、大基地、大战略”这面大旗勇往直前,一路高歌。秉承“做大做强煤炭主业”发展理念,响亮提出“以煤为主,多业并举”发展主题。从此,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发展快车道。
围绕建设具有南方特色的高产高效矿井。公司坚持走机械化发展道路,充分挖掘矿井生产能力,全面提升矿井机械化水平。“十一五”以来,公司先后投资6亿多元,对矿井成功装备综采系统11套、综掘系统18套,矿井机械化开采程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由2005年的32%提升到2013年的90%,矿井年产量大幅提高,由2005年的336万吨提高到2013年的420万吨。
花山矿4238采煤工作面倾角大、煤层厚、瓦斯浓度高,集三大难题于一身的采煤工作面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少有。啃下“大倾角、厚煤层一次性采全高综采”技术这块硬骨头成了攀煤乃至川煤当务之急。川煤集团把这项技术列为2013年重点发展项目和重点科技项目,川煤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307个昼夜,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硬是把综采机组这个庞然大物稳稳当当的安在4238工作面。2013年7月1日正式投入试生产。经有关专家和科技部门鉴定,这个项目属国际、国内首创,具有领先水平。
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煤炭主业。公司于2004年和2009年对巴关河洗煤厂进行两次升级改造。先后投资1.12亿元,完成了洗煤重介质技术改造和配套工程,精煤产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入洗能力从180万吨提高到300万吨,年创效益近3亿元。投资近2亿元的格里坪洗煤厂设备改造工程即将启动,改造后该厂洗选能力也将由180万吨提高到300万吨。于2007年7月16日,启动花山矿240万吨挖潜扩能工程。经过三年的奋战,工程基本完成,目前正达产达效。一个川渝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矿井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攀煤主业发展如虎添翼。
“巴关河”牌精煤享誉国内外。公司25号主焦煤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属稀缺煤种。主导产品“巴关河”牌冶炼精煤,连续多年荣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先后出口日本、巴西、土耳其、印度等国家,深受用户青睐。2001年9月14日,广西防城港,锣鼓阵阵,彩旗飘扬,一艘巨轮载着攀煤人的希望与梦想扬帆起航,乌黑铮亮的“巴关河”牌冶炼精煤发往日本,这是几代攀煤人努力的结果,这是四川煤炭出口零的突破。
煤是不可再生资源。宝鼎矿区经过近五十年开采,现有可采储量逐年减少,生产接替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公司实施了宝鼎矿区资源接替勘探工程,共探获煤炭资源3.2亿吨,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资源,为子孙后代培植了一棵乘凉的大树。
为争取更多资源。公司先后在云南、攀西等地采取收购、联营等方式稳步整合煤炭资源,规划再造一个攀煤战略。 2011年6月29日,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攀煤云南公司在云南省曲靖市注册成立。按照煤矿建设程序,组织实施信德、桃树坪煤矿新井建设工作,积极寻找新的煤炭整合对象,打造公司云南煤炭基地。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在云南地区形成300万吨生产能力。2013年8月1日,川煤集团与攀枝花盐边县政府战略合作签约暨川煤华荣红坭有限公司授牌仪式在红格举行。至此,川煤集团在攀西地区的煤炭资源整合开发进入实质运作阶段。规划三到五年时间在宝鼎矿区周边、攀西地区形成20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
围绕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方针,以“双基”建设为主线,实施源头治本,实行严防强管。“十一五”以来,公司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7亿多元,基本实现生产装备系统自动化,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化,矿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在矿井产量持续增加、采掘条件日趋复杂的形势下,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矿井百万吨死亡率平均控制在1.5左右, 2012年度实现百万吨死亡率零,创建局以来最好成绩。2010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被川煤集团评为安全先进单位。一个本质安全型矿井即将向我们走来。
循环经济
围绕建设大型综合能化企业,公司坚持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积极延伸煤基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了煤电冶、煤建材、煤焦化三大产业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3年12月20日,投资13.5亿元的2×1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技改工程在鞭炮声和欢呼声中奠基开工。2006年下半年,凯歌再次奏响,两台机组先后并网发电,实现商业运营,截至2013年底,累计发电131亿度。
2007年2月,攀煤公司投资2800万元,启动实施了8000万块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建设项目,2008年,第一条粉煤灰蒸压砖生产线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2008年1月15日,投资达15.6亿元的100万吨焦炭和10万吨煤气制甲醇生产线项目破土动工,再一次敲响了攀煤发展的鼓点。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原党委书记王少雄,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以及川煤集团主要领导亲临现场为工程剪彩。这是攀煤乃至川煤集团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柱项目,2010年两台焦炉相继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焦炭69万吨。
随着三大产业的成熟发展,带动了火工、房地产开发、农林一产、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壮大,公司基本形成互为补充、互为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非煤产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50%左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发展
科技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围绕矿井机械化开采、安全技术攻关、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工程。“十一五”以来,公司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49项,市级科研成果60 项,川煤集团级科研成果59项,攀煤公司级科研成果242 项,专利成果 50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特别是 “花山矿大倾角厚煤层一次采全高装备技术研究”、“太平矿急倾斜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公司采取引进与自培相结合,在加强院企合作、联合办学、送培各种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挥职工培训中心职能,大力开展员工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取得了国家三级煤矿安全培训资质,成为攀西煤监分局定点培训和实习基地。到2013年,公司拥有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81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2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公司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入推进内部制度改革, 着力搞活资本运营,实施主辅分离,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6个集中管理、完全成本控制管理、内部市场化管理,企业内部管控能力不断提升。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了计算机物流系统、财务系统,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2004年,攀煤(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公司坚持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矿区改革发展,坚持“两手抓”,“三个文明”同步发展,大力弘扬“创业、求实、开拓、奉献”的宝鼎精神,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十一五以来,攀煤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AAA级守法诚信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全国煤炭工业100强,四川工业企业最大规模20强、四川“出口煤炭生产加工A级企业”等荣誉称号100多项。2010年至2012年,小宝鼎煤矿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称号。2013年,花山煤矿获得“中国最美矿山”荣誉称号。这些成绩见证着攀煤公司的发展壮大。
党建是企业的政治核心,攀煤公司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促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组织推动发展、促进和谐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双学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培训党员6380余人次,大力实施“双向培养”,重视从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员工中发展党员,截至目前,矿区党员总数达到8427名,党旗在宝鼎矿区高高飘扬。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长期以来,攀煤公司千方百计改善矿区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十一五”以来,员工收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矿区环境面貌日益改观,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2010年1月,总投资2.85亿元的 “宝鼎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竣工,矿区采煤沉陷区2553户居民得到妥善安置;2013年底,耗资10亿元的宝鼎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竣工住房12569套,安置棚户区居民11000户。当省、市及川煤集团领导亲手把具有象征意义的金钥匙交到了职工代表手中时,住了几十年棚户房的矿工,看到自己的新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唐代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宿愿,终于在宝鼎矿区得以实现。
每天傍晚,忙完一天的宝鼎人,总爱在改造一新的公司田径运动场上或慢跑、或散步,脸上写满悠闲与惬意;每个清晨,职工住宅小区里,随处可见职工群众在健身器材旁锻炼、游玩,安宁祥和地享受企业的发展成果。
创业、求实、开拓、奉献,是50年来宝鼎人共同铸就的宝鼎之魂;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是50年来宝鼎人开拓进取的前进动力。面对当前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煤炭市场下行加剧的新挑战,攀煤公司正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踏上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征程。到十三五末,发展成为年产800万吨以上矿井生产能力,企业总收入达到60亿以上的新攀煤。
作者:左文 袁渊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