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11年,纸厂河镇出现强降雨天气,降雨量多达97毫米。地势低洼、素有“水袋子”之称的大沟村遭了殃,近2000亩农田因涝几乎颗粒无收,群众对整治排灌设施的呼声强烈。
“群众有期待,我们就该有行动。”湖北松滋纸厂河镇正科级干事李文全主动向镇党委请缨。他调查得知,5.5公里长的中直渠已经约40年没有清淤,排水不畅导致涝灾不断。
清淤、打草、除障、整坡……为了尽快完成整治,尽管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李文全还是坚持带头参与,与施工队一同日夜奋战在一线,经常一忙就是整个通宵。工程最终提前3个多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
渠通了、水清了,李文全也消瘦了许多。经他建议,全镇总长约343公里的261条排灌沟渠随后都纳入了整治范围。去年6月,降雨量高达230毫米,大面积农田受灾的现象没有发生。
这只是我市党员干部为民务实解难题的一个缩影。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个同步”要求,荆州深入开展“转作风、抓落实、晒实绩”主题活动,以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联重点企业、联重大项目、联社区农村,服务“壮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共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79个,投入农村、社区基础建设资金70多万元。深入推进治庸问责活动,重点问责损害招商环境、影响项目落地、行政审批违规、干扰企业经营的“四类行为”。
凝心聚力提精神,争创业绩促发展。我市还积极开展推进创先争优、“1+1心连心”、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先”、“优”意识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全市党员干部包乡联村、驻村结对、定期下访、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竿子到底”,与群众“零距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7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社区的社区“编外主任”彭国珍、“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关正世、“土家山乡好书记”杨征民、“草根民警”刘建平……荆州树立起了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新典型、新标杆,为广大党员创先争优树起了一面面“旗帜”,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氛围。
扎根沃土枝叶茂。在荆州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机关干部在帮扶共建中体验百姓酸甜苦辣,在促膝交流中掌握工作利弊得失,在朝夕相处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夯实、拓宽着通民情、强基层的基础,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凝神聚力。
“强基”——铸造“凝聚人心、跨越发展”的党建堡垒
沙市区立新乡荆江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一直处于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可是,世代居住在“城中村”的村民们失去了耕地,脱去“农民”身份,却一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账上无钱、种田无地、致富无路,怎么办?荆江村党总支不找市长找市场,果断提出“实业兴村、商贸活村”的发展思路,毅然带领村民闯市场,迈开了集体创产业的步伐。
为此,荆江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君和班子成员反复学习、反复讨论、反复酝酿,确立了金龙路为商业区、五组为工业区、六组为农业区的发展思路,力促三大区域经济竞相发展。
“杨书记和我们心贴心,他常常到市区相关部门跑项目、争资金、办手续,是我们的主心骨。”村民们这样评价。据介绍,荆江村与蓝特集团合资兴建蓝特商贸城,规模经营建材市场,年营业额达10亿元,上缴税金300余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荆江村提供130万元的收入支撑。
如今的荆江村已经被誉为“荆州商贸第一村”。去年,该村净资产有5000多万元,村级年收入在8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把荆江村人的富强梦变成了现实。
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近年来,我市在各类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组织创产业、党员创事业、群众创家业”、“春风行动”党员求职服务专区、“双基双赢合作贷款”支农信贷服务、村“两委”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极大丰富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载体。同时,将农村“两委”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乡镇、村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通过“双向进入、交叉兼职”,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示范引领作用。
基石稳,事业兴。在荆州这片热土上,广大党员干部逐渐成为创新路上领头雁,产业发展领跑者。许多村党支部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大胆创新,因地制宜,走好盘活集体资产、土地营运、招商引资、服务创收、改革创新、“合村并组”、政策帮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
巧借东风鼓满帆,精弹党建奋进曲。荆州党员干部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提振精气神,为民办实事,以推动壮腰工程见成效的好作为,争当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好干部。
风展红旗美如画,党徽熠熠映荆州,荆州“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征途繁花似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