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老人眼中的八路军
八路军、新四军都是革命的队伍,他们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京剧《沙家浜》里面,胡传魁有一段经典的唱词:“想当初,老子的队伍刚开张,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江南,胡传魁的原型就是胡肇汉。胡肇汉土匪出身,曾经被新四军收编,后来他又投靠了日本人,当了汉奸。
胡传魁式的人物绝非个例,在冀中平原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冀中平原最出名的八路就是吕正操。解放以后,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吕正操原来是东北军的一名团长,1937年才加入共产党。像吕正操这样的人,当时并不少,比如,马本斋、节振国等等,他们都是好样的,民族英雄。
吕正操、马本斋、节振国这样的英雄比比皆是,但“赖小子”也不少,可谓鱼龙混杂。抗战初期,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全民抗战,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没钱没枪的出人。当时,司令遍地,委任状满天飞。比如,一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几条破枪。委任你司令或团长,你自己拉队伍去吧。没有人管你,也没有人支持你,单凭自己闯荡。其中也不乏一些土匪。这些地方武装有的被八路军收编;有的打着抗日旗号打家劫舍;有些投靠了日本人当了汉奸。即使被八路军改编的地方武装,虽然他们名义上是“八路军”,但八路军很难对他们真正控制。
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起队伍,投靠八路军或打个八路军的旗号。名为抗日,实为抢劫,无恶不作。在此,没有贬低和污蔑八路军的意思。只是抗日初期,鱼龙混杂,很乱!元帅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有这方面的描写。当时很多地方武装被八路军改编,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甚至有些队伍达到几千人,但八路军又控制不了他们。这些人没少干缺德事,败坏八路军的名声。聂荣臻头痛不已,收拾他们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真是左右为难。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惩治了一些罪大恶极者。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机会终于来临,贺龙率领大部队来到冀中。聂荣臻将这些杂七杂八的部队给了贺龙。贺龙很高兴,把这些人安插到部队中,化整为零,然后带领部队离开了冀中。这些人都是地头蛇,离开了家乡,部队被分散,再也不能呼风唤雨,都蔫了。通过这次收编,贺龙的部队发展壮大了。
雁翎队是白洋淀上赫赫有名的抗日队伍,他们以湖泊为依托,神出鬼没,令日寇闻风丧胆。雁翎队惩治铁杆汉奸毫不留情。到了冬季,雁翎队抓住铁杆汉奸,舍不得一颗枪子,在冰冻的湖面上凿个洞,将汉奸塞入冰窟窿。
我曾经问过奶奶:“老百姓愿意当八路军吗?”奶奶回答:常说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八路就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很少有人活着回来,谁家父母舍得孩子去当兵。有的家里太穷,没有饭吃,当兵为了混口饭吃吧。
我接着问奶奶:“八路军抓壮丁吗?”奶奶说:“国军和日本人抓壮丁,八路军从来不抓壮丁。”我困惑不解:老百姓不愿去当八路军,八路军怎么扩充队伍呀。奶奶说:八路军不抓丁,却经常征兵。比如,看上一家人的小子,适合当兵。会给他的父母做思想工作,今天不同意,明天继续做工作。如果父母提出困难,好吧,帮你解决困难。直到你同意为止。一旦孩子被相中,想不当八路军都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