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4|回复: 4

【楹联知识】1,2,3.

发表于 2014-12-10 16:09: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对联的六忌:

1:忌学习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诗词基础,不是“笔墨游戏”。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
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不要急于出集子,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不要发表了一点好作品,就骄傲自满,需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无止境,抱有虚心学习态度,才能取得佳绩。

二、对联中的术语以及有关知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术语就好比我们要建造房子用的工具,是我们必须要理解掌握的知识。

【楹联】又俗称对联,对子。
   就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句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仗手法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

对联:对+联 (对:对音节,对语法,对平仄。联:联句意

【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又称出句。如:消愁只有杯中物
【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称对句。如:解语还为笔底诗
【对联】按字数分类:(上下单边字数)短联1--9字内联语,中联9--20字内联语,长联20字以上联语。

【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
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自对】就是当句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甘霖成瑞雪; 百岭见千娇。               
【借对】就是甲义借乙义来相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又称隔意)
如:风翻碧柳==笔写清词

【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
如:满招损==谦受益

【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用韵规则】使用古韵一般要求注明,切忌古韵、今韵在一幅联中混用。

【对联句平仄规则】对联出句一定按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无格联之分。句脚平仄完全符合马蹄韵为正格,反之变格,一般指特殊对联,无格联指没有格律的对联,多属文字游戏。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对联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

【马蹄韵】也称 “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原是律句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不计较平仄),但是对联严格来说,是要避免出现三平三仄头出句。“不论”是要看出句,如五字对联的第三个字一定论。

2:对联【禁忌部分】   

【上重下轻】对联是对称性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 弱,造成头重脚轻. 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句: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乱脚】对联上联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
例句:清风入座吟新诗===明月敲窗叙旧情   “诗”和“情”同为平声。   

【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
例句:有笔墨诗书做伴,与棋牌酒烟无缘。         

【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能都是仄声。
例句:依法修行可入道。         

【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
例句:万事俱如意。

【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失对】上下联重点字平仄要相对,否则为失对。
例句: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略”和“起”同为仄,失对。     

【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否则为失替。
例句:奋起还要读良书。因“起”与二四位字同仄,是为失替。   

【重字】分:a同位重字。b异位重字:c异位互重:d虚字相重     

【合掌】犹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判断一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a)所用词语相似、所写事物相同;
(b)上下联意思相同,意象空间重叠。

例: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上下联隔意】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各表其意,风马牛不相及。
例句:春风得意==寒露浸心本

对联术语今天就简单介绍这些 ,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下来多去学习。

三、对联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四: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五、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六、对联要点:
1:对联的基本步骤
1)读句  2)划音节  3)分析词性  4)定声律  5)联句

2:对联的三大重点
1)语法要对  2)平仄要论  3)意境要胜

3:对联六大要素:
字数相对、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上下相关、平仄相反.

1)字数相对:就是字句对等。一副对联是多少字、多少句,不受限制。从字数来说,但无论字少字多、句少句多,上下联要互相对称,字数、句数一定要相等。
2)词性相当:就是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在撰联时,还要注意词类相当,如:成语相对、姓氏相对、方位相对、干支相对等。
3)结构相同,就是结构对应。对联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4)节奏相应,就是节律对拍。对联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5)平仄相关,就是平仄相对。相对,就是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相反,即平对仄,仄对平,处在奇位上的字,有时可以放宽,尾字则不许变更。相间,就是一句中,处在节奏点上,平仄要交替。
6)语意相关。就是说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统一于主题。

七、下面我们来学习3组对联。
我们知道一个出句,有无数对句,但是质量是参差不齐。
【出句:湄子】 齐蝉秋泣恨==
             羽翼夜酣甜【对句:xxx】
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音节:齐蝉/秋/泣恨==羽翼/夜/酣甜
齐蝉秋泣恨==羽翼夜酣甜
名名名动名  名名名形形  
泣恨,动+名,动宾结构
酣甜,形+形,并列结构

在这里我说一下“恨”的词性问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恨”的词性有所不同。例如,此句中的“恨”作名词。如,“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恨,就做名词。恨,多数时候做动词,比如:“我恨你”,恨就作了动词。
句意分析:上联:  “齐蝉”是典故,齐,指齐国 (字面分析:齐国秋天的蝉子发出怨恨的凄泣声)

下联: (?)卷曲羽翼在静静的夜里酣甜入睡。
根据对上下联的分析,我们就知道对句没有正确理解到出句的本意,导致词性错误分析,且对句意模糊不明朗,与出句句意相差甚远。
我们再看这组对联:
【出句:湄子】齐蝉秋泣恨==
            蜀鸟夜啼悲【对句:湄子】

噪晚齐蝉:《古今注》载:牛亨问董仲舒说:蝉为什么称为齐女?舒说:过去齐王的王后怨王而死,尸体变蝉,故名为齐女。
啼宵蜀鸟:传说战国时杜宇为蜀王,号望帝,失国后思之不得,乃化为杜鹃,啼血乃止。
专用名词一定要对专用名词,典故对典故。
上下联句句意分明,典故相对,不论平仄,词性正确意境都符合上联,这组对联就成功了。

2:出句:断续寒砧惊客梦(听雨竹)
句意:寒砧为深秋之捣衣声,砧声往往闻于静夜,而又更闻于羁旅之夜,故与思乡相联系,后半句“惊客梦”则明白地指明了这一点。

诗词中“寒砧”是常常用到的,如“断续寒砧断续风。”“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酒醒寒砧作。”“捣月清砧触旅魂。”“城晓,数声又递寒砧。”“静听寒砧,闷敧孤枕,蟾光夜深窥户。”“寒砧雨外闻。”“寒砧霜后鸣。”因而对句要把握好意境。
出句:断续/寒砧/惊客梦(听雨竹)
此对句,意境上与上联相谐,对仗上没有错误,从不同的角度叙说了伤怀的情感。
(1)连绵冷雨惹人愁
以下对句尽管在意境上与出句相谐,但是对仗上有瑕疵。
(2)长啼杜宇断人魂(断续是形容词,啼,动词。)
(3)间闻冷雨潇风声(惊,动词,潇,形容词。三平尾)
(4)接连夜雨催初冬(三平尾。)
以下几个对句则在意境上与出句相去甚远,部分几个对仗也不工整。
(5)缠绵幽曲诱人魂(句意不相偕)
(6)悠扬古乐路人思(惊/客梦=路人/思,动宾=主谓,不相称)
(7)接连冷雷动人魂(砧,雷,平音。)
(8)连同暖棹唤风游(断续,形容词,连同,动词。)

3:【出句:湄子】偏怜蕉叶绿==独爱杏花红【对句:湄子】
群友留言:湄子杏花没红色的吧?
的确,我在百度上查看了无数张杏花图片,就是没有全红或是半红的杏花,有的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红,不过那唐诗名句的“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怎么回事?

修改【出句:湄子】偏怜蕉叶绿==
           独爱蓼花红【对句:湄子】
听雨竹老师点评:杏花,含苞时纯红,花开后渐粉,最后花落时纯白.
不论我们出句与对句何如,如果有争议,必当有瑕疵。都应多从书本上,或者是从实际生活中去认真,不妨在争议中提高我们对联水平。

学习了3组对联,从对句中我们能认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知识积累从哪里来呢,一是从书本中获得,比如第1组对联里的典故,就是从书本中获得,第3组对联,就要我们从生活中仔细观察得到知识,不论从哪方面获取知识,都是知识的积累过程的一种方式,《声蒙启律》《训蒙骈句》《笠翁对韵》《对韵屑玉》,名家对联等等,不妨多看多读 , 知识储备是一个原始积累过程,我们常说“无本难生利”就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拥有了雄厚的“内存知识”资本,在文字运作上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对联是诗词基础,长对联(分句对联)练词,短对联(5言,七言)练诗,要写好诗词,一定得过对联关。

在学习对联中,希望多给自己鼓励与掌声,多参加对联实战,相信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将宋代诗人刘过的《书院》分享给大家共勉:"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天道酬勤,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6:10:33 | 查看全部
【楹联知识】(二)  
我们学习对联基础入门的关键是:对联联句的第一步骤(读句)与第二步骤(划音节)。
       在这里强调下,在联句的时候,每个人习惯步骤不一样的,今天讲的只是一种方式而已。

【一】、读句:
       可能有些朋友会不屑一顾,读句有什么读不懂的,凡是字典里有的字就认识,即使是生僻疑难字,我们还可以借助学习工具来认识,但由字组成词或句呢,或病句呢,特别是机关联(典故,镶嵌,折字…),就要靠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判定了。

怎么读呢?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诗《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首诗是他读书的经验之谈,他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在"涵泳"(细细体会琢磨),就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1:读懂
       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联句第一步就是要读懂出句的句意。读不懂,那就在此止步,不然就“盲”凑字,如果在联赛,对联pk时,就会坐失良机,望联感叹。

(1)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候,对一个字(词),未正确理解,都会关系到对句的成败。

如:{网海诗社楹联空间出句}
细雨梧桐夜漏(听雨竹)
仄仄平平仄仄

       出句以細雨、梧桐、夜漏三个事物并列,其中梧桐为连绵词。这三个事物在诗词多用于表达孤独寂寞之情,如“睡少偏知夜漏长”,“珍簟生凉夜漏餘”,“思倦翻嫌夜漏迟”,“河汉横斜夜漏永”,“梧桐更兼细雨”,“廉纤梧桐细雨”。….

       读懂、分析出句句意:从出句中联可以想到宋词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玉炉香》温庭筠},(梧桐雨在古典诗词里的意象指离愁之怨,孤独之悲)点点滴滴的雨,无情敲打在梧桐叶上,引起愁人彻夜不眠,和泪数漏声。

我们来看对句:

【出句:听雨竹】细雨梧桐夜漏==秋风柳絮朝飞【对句:XXX】
在这里不讨论对句格律,词性与意境何如,就知道对句人没有正确理解到“漏”字,何为“漏”,漏,古代滴水记时的器具。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出句中所用典故一定要弄明白。有些出句,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不知其意,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就很难读懂出句的本意。典故尤其在机关对联里用是常用的。

我们来学习这副对联:
西席桃李满桑梓
东坦龙蛇尽楷模
这副短短的仅仅14个字的赞美老师的对联,竟然巧妙地运用六个典故,且语意通畅、音韵和谐,毫无雕琢斧凿之痕。

此联的大意是:我的老师教育、教学有方,得意门生遍及乡里;他的女婿们也都是龙蛇般的非常人物,个个堪称为人之楷模。

句中典故:
1)西席:即老师。
2)桃李:喻指门生、学生。
3)桑梓: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这里喻指家乡。
4)东坦:指女婿。
5)龙蛇:这里并非“龙”与“蛇”的合称,而是比喻非常的人物。
6)楷模:楷和模都是树名。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解释典故出处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学习下句中典故)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典故的了解,是无法正确对句,只有茫然相对,无言说再见。

2、读透:
读透这是在读懂基础上的第二步。如何才能读透?
读出出句的本意,还要明了出句的主题,是欢快,还是忧伤。出句类型写景抒情,咏物言志 ,即事感怀等等,

比如出句是婚庆联,对句是伤悲对句,这样不仅破坏了喜庆的意境,而且让人贻笑大方。特别是特殊对联,比如婚庆对联,春联,祝贺联一定要注意意境与主题相扣。

这些都是在读句中要弄清楚,这样对句才能与出句完美相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就是二句诗。
如果说诗词是一道绚丽风景,那么对联便是风景中的绝色景点。

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一组优美的风景对联:

如:台北阳明山公园鱼乐园联
水清鱼读月
花静鸟谈天
这副对联主题明快,采取写景寓情方式,以正对方式工整联句
联句采用了衬托和比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阳明山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联眼:读 谈(动词)
“清”,“静”是联句的因,其次才有“读”“谈”是联句“果”

      上联的“水清鱼读月”,描写鱼儿在寂夜中欣赏月亮的微妙情景,“读”本是动态,“清”静态,动静相互衬托,巧妙结合,把阳明山清澈的湖水描绘得一清见底。鱼能“读”月吗 ?“读”为古入声字。关于“月”,我们常用的是:观月、赏月。不说“读月”,人尚且如此,何况鱼乎!作者在这里不落窠臼,大胆创新。一“读”字,留给我们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鱼游到了“月”边,仿若是在要吃月、吞月、咬月。如果这样写,那是写实。“鱼读月”,是作者把自己的意象,强加给鱼。艺术就是艺术,没有觉得不合事实,不合逻辑的。反而觉得有趣、有味,此时的“鱼读月”,可谓鱼读胜人读了。

      下联的“花静鸟谈天”,将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描绘得幽静异常,连鸟在花丛中“谈天”也听得清清楚楚。“静”“谈”,有静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不仅是对花海中的鸟鸣声作了形象的比拟,而且对繁花似锦的幽静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如果,花不静,那鸟也就飞走了,无可谈天。只有花静,鸟才能静心闲适谈聊。我们不由想到了《入若耶溪》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树影横江,鱼戏枝头鸦宿浪;山光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等等上佳联句。

鱼能读月,鸟可谈天,是移景移情,把人的思想、情感,移到了鱼鸟的世界。使对联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环境优美、清幽深邃、世外桃园的感觉,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这副对联还采用了“藏字”的艺术技巧。所谓藏字,就是作者把要表达的情感用字藏入联内,让人细心体会,慢慢思索,是一种构思精巧的艺术手法。作者在上联中藏了一个“清”字,下联中藏着一个“静”字,连起来就是“清静”二字,这里既对阳明山环境清幽优美的特点起了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清静舒逸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妙趣横生。

这副佳联是联界不可多得精品,不得不为作者炼字酌句手笔所深深折服。
赏析对联不仅是的知识积累,亦能陶冶我们情操,亦能提高写作能力,亦能帮助对我们对诗词鉴赏。
学习对联同时,不妨对欣赏佳联


【二】、划音节:
当我们读懂出句句意后,就给出句划音节。

1:划分音节(对联六大要素中的节奏相应)
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称为节奏,分为“语意节奏”和“语音节奏”,简称“意节”和“音节”。意节是按词语实际意义划分的节奏,音节是朗读时按停顿需要划分的节奏。节奏的末字称为“节奏点”,“意节”和“音节”末字分别称为“意节点”和“音节点”。按字数,有一字节奏,两字节奏,也有三字以上的节奏,其中两字节奏居多。对联的语音节奏是由平仄相间和相对决定,但语意节奏是多变的。一副对联的语意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音节与意节相同)
天地/低昂/龙虎/气
雌雄/争战/帝王/才

如:(音节与意节不同)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意节划分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音节划分
但在对联里多按音节来划分出句。
如果音节把握不准确,一样导致对句错误。

例如;{网海诗社楹联作业出句}
【出句:听雨竹】
归燕/又/携春/早至==        
晚阳/才落/夜迟临【对句:XXX】
且不论词性与句意,就可知对句者没有准确把握好出句的音节,导致错误。
归燕/又/携春/早至==        
晚阳/才落/夜迟临

2:联句划分类型:
下面将对常用的 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单讲下。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

如: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是对联的忌讳,我们学习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是对联的忌讳。

划分联句节奏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而这几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要注意停顿的长短级别不等、节奏强弱有致,语气抑扬顿挫等逻辑要求,划分联句音节,多读慢慢意会,掌握语感,

“解一卷而众篇明”,始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6:11:20 | 查看全部
【楹联知识】(三)  我们学习了联句步骤读句与划分音节,今天学习联句步骤三----分析出句的词性。

一 分析词性

分析词性,也就是说是对出句语法与结构分析,在联句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对联的“核心”,可以说是“十万重兵把险关”的重地,语法分析正确与否直接导致联句质量。如果语法分析正确,又能在遣词度句中得到精炼,那么无疑是锦上添花,花中美景。

我们来看下例句:
(1)【出句:湄子】
陌上花开早==碧村妾意迟【对句:XXX】
语法分析
陌上:名+方位名  主谓结构
碧村:形+名  偏正结构
花开:名词+动词 主谓结构
妾意:代名词+名词 偏正结构
早 迟: 形容词

(2)【出句:湄子】
待月梅花下==船渡有缘人【对句:XXX】
语法分析
待月:动词+名词 动宾结构
船渡 :名词+动词 主谓结构
梅花下:状语,表地点,
有缘人:名词
以上两列句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词性分析中,都没有对出句的词性分析正确,导致联句失败。

(3)例句:风移兰气入==
       春动鸟声来
语法分析                     
名词:风 兰 气 春 鸟 声。
动词:移  入 动  来
主谓结构:风移 春动  偏正结构:兰气 鸟声
这是一组工对的佳联,不仅文词优美,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平仄合律,而且在一副只短短十个字,将初春的风景尽收眼底,能让我们的回忆在春天里徘徊流连。

修改下对句:
风移兰气入==春日鸟声浓
动---为“日”(名词),来---为“浓”(形容词)
原句:“动”“来”均为动词   修改后 “日”名词,“浓”形容词。
将原句的词性做了修改,单独看对句的意境也不错,但是作为联句就少了动感 ,也少了联句的丰富性,使整个联句感觉别扭不流畅。动词在对联中作用,是任何词性不可替代的,动词往往又是对联里的“联眼”,学习掌握好词性运用,将给我们联句助一臂之力。


二 对联语法

1 什么是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词的分类实际上是词的语法分类。词都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按照词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实词
1)名词类
a:自然名词:表示自然物体的词。
如:日,月,山,江,书,笔,鸟..
b:专用名词:表示人名,地名的词
如:李白 ,岳飞,长江,黄河..
c:方位名词:表示方位的词
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

2)数词类:表示数目的词 。
如:一,五,半,双,百,万..
3)代词类: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如:吾,汝,尔,他,谁..
4)形容词类: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表示事物的特征。                  
如:轻,重。疏,明,暗..
颜色词类:如:红,黑,丹,紫..
5)动词类:动词,就是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
如:看,读,耕,飞,落...
6)量词类: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如: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
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量词。

2: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1)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十八个
汉语只有少数字不具备语法意义,如恍惚的“惚”,邋遢的“遢”,大多数单个的字都具有确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性。所以多数单个的字也可称为一个词。
对联中常需要分析到每个字的词性和词义。所以必须正确了解语法。

(2) 什么是词组
词组: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联合起来的语言单位。也称为短句。它大于词,小于句子。
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的合成词,在对联写作中经常使用,需注意掌握其结构方式。
词组的结构方式,常见的:
1)联合式(并列结构)
2)偏正式(结构)
3)主谓式(结构)
4)动宾式(结构)
5)动补式(结构)
6)介宾式(结构)

联合式(同义并列结构)
a:又称并列式,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组所组成的结构。
名词+名词     如:人民 土地   
动词+动词     如:吟哦 撰写 
形容词+形容词 如:富裕 贫穷 丰富 
b:反义联合(反义并列结构)
名词+名词     如:天地 水火 春秋 
动词+动词     如:升降 起伏 兴亡 
形容词+形容词 如:高低 大小 深浅 难易 盛衰 冷暖 优劣

偏正结构
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前是偏义,后是正义;犹如前者像枝叶,后者像树的根干。
a:形容词或名词、动词、数量词、代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如:苦心  灰心 大江 强国
名词+名词    如:家园  田园
动词+名词    如:归程 历程
数量词+名词  如:三江 一心
代词+名词    如:我国  拂门 蓬门
b:形容词或副词、动词+动词 
形容词+动词  如:新进 高飞 痛打
副词+动词    如:还想 并进
动词+动词    如:腾飞 起飞

主谓结构
前边词如同主语,后边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部分。
a:名词+动词   如:沙飞 水流 花开 叶落 
b:名词+形容词 如:心急 胆怯 年轻 情深 
有些偏正结构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即成主谓结构的合成词或词组。
如:大树→树大 狂风→风狂 好心→心好 贪官→官贪 强国→国强

动宾结构
 又称支配式。前后词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表示动作或行为,后者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
a: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副词 
如:说明 说尽 改正 改好 提高 提前 抓紧 抓住 
有些动补式的词或词组,中间可以插进“得”,以表示可能;插进“不”,表示不可能。
如“吃得饱”、“望得远”、“提不高”、“看不清”。

介宾结构
介词把它所带的宾语介绍给主语,介词在前、宾语在后。

(3)句子成分
  主要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其中又以“主谓宾”为骨干成分。
例句:万众齐描大地春
按骨干成分缩减为“众(主)描(谓)春(宾)”,“万”是定语,“齐”是状语,“大”是定语修饰“地”,“大地”整体也是定语修饰“春”。

(4)按照音节与词意划分词类
词的种类,按不同的音节标准划分
1)单音词
2)双音词  
3)多音词 

单音词:就是一个字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形式上用一个汉字表示。
如:  天   一   走   红

双音词:就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两个汉字.
如:国家  对联  勇敢  我们

多音词,就是由三个和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三个和三个以上的汉字。
如:热水器  高层建筑  英汉大辞典

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将单音词扩展为双音词.
如:美→美丽  民→人民   师→老师
对联常使用古代汉语(文言),单音词多,所以要特别注意掌握单音词。

按词的意义成分来划分
1)单纯词 2)合成词 
单纯词:只包含一个有意义的成分的词。
如:人  海   法兰西   琵琶   苹果
2)合成词:包含两个和两个以上有意义的成分词组。
如:人民   伟大 大众化
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单纯词不一定就是单音词。
如:“枇杷”是双音词,但它是单纯词,因为它是两个字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成分。
音译外来词,如“沙发”、“法兰西”、“富兰克林”,虽是双音或多音词,但每个字只表示一个音,不表示意义,所以仍是单纯词。

(5)联句字类
1)连用字类  
2)联绵字类  
3)重叠字类

连用字类: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两个字,是两个单音词连用。
如:骨肉 ,风尘 ,干戈..

联绵字类:是一个双音词连用 ,语音表现形式为双音节,书面形式写成两个汉字,但这两个汉字大多只是两个语言符号,拆开来便不能表达原来的意义。

a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都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等,这些联绵词都不能拆开,拆开后都不表示任何意义,它们只是一些语言的书面符号而已。由于它们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所以,这些字都不能与其它任何字构成另外的词。

b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其中有一个字能单独表达意义,另一个字则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又分两种情况:
能表达意义的一个字就是这个联绵词本身的意义:蝴蝶的“蝴”不能单独表达意义;“蝶”可单独表示意义,指蝴蝶。

  可以表达意义的一个字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义无关:玫瑰的“玫”不能单独表达意义;“瑰”拆开后,读音由“gui”变为“guī”,读音变了,含有珍奇的意思,与“玫瑰”无关。

c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拆开后,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但拆开后的字义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思没有联系,它们也不可能用双音合成词的任何一种构词方式组合成该词的意思。比如,“仓促”这一联绵词,拆成“仓”、“促”两字,它们的意思分别为:a)仓:仓房,仓库 (b)姓。
  (a)促时间短:短促、急促。(b)催,推动:督促。(3)靠近:促膝谈心。

  但是,“仓”的两个义项与“促”的三个义项无论用双音合成词的哪种构词方式组合,都不能表示“仓促”所含有的“匆忙”的意思。“仓”、“促”这两个字,只是该联绵词的书面语言符号罢了。再如“马”单独有意义,“虎”单独也有意义,但它们各自的意义同样与联绵词“马虎”的意义无关。

重叠字类
  是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词连用 ,一般在句中加深语意。
如 :瑟瑟,潇潇,年年...

三 词类划分与词类相对

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十二类词(实词,虚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又将十二类词划分为28小类:
01.天文类;02.地理类;03.时令类;04.宫室类;05.器物类;06.衣饰类;
07.饮食类;08.文具类;09.文学类;10.植物类;11.动物类;12.形体类;
13.人事类;14.人伦类;15.代名类;16.方位类;17.数目类;18.颜色类;
19.干支类;20.人名类;21.地名类;22.同义连用字类(如“快速”等);
23.反义连用字类(如“好歹”等);24.连绵字类;25.重叠字类;
26.副词类;27.连介词类;28.助词类。

关于词性的工对与宽对,工对与宽对在“词性相当”要素中是个相对概念,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 名词可分为很多小类,以上28小类划分称为“义类”,狭义的词性工对即指义类相对:(又称同门求对)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联中黄鹂、白鹭,同属动物门。
此联为同门工对

但是,用同门求工,须注意两种情况:
1:是同门同意形成合掌,
如:(1)
中(庭)梅共舞
满(苑)雪随飞
中庭与苑,是同一个意义,就合掌了
2:是同门意反形成隔
如:(春)风梳翠柳
    (秋)雨润青梧
其春秋之时隔明显,上下联形不成一体的意境。
对联除贴切的表述外,更多的是“妙在形似之外”。

对联之遣词,能求得形近而神似,则不一定非得求同门词对。
如能合理地使用同类词,则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是地理门,老臣是人物门。这就不属一门,但联句却比工对更有表达力。

又如“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联句中天文门的(火)与文学门的(书);时令门的“月”与器物门(珍宝)的“金”,这样联句表达了战火连天中,一封家书,对乱世人的至关重要,是处在乱世中的人的日夜渴望,是亲人们的思念,是亲人们对他们的平安祈求。
有些事物虽不同门类,但却紧密相邻,
我们在择词组句时,就可用“远亲不如近邻”之法,以相邻词作对。如梅与雪,梅与鹤,梅与笛;又如诗与酒,等等。


陈后主诗中有联:
寒云轻重(色)
秋水去来(波)
其色与波本不是同类事物,但就其神而言,波有波光之神韵,波光云色是相邻之景状,其联意就显得不拘于实而有豪放旷达之意了。

如: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楼”
以上这类联句有许多,在联句时,不要刻意追求工对,当然工对更完美,宽对也要流畅。只要上下联句能表达出最佳意境为上。

对联学习不仅要多看书,而且要多参加对联实战,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6:12:29 | 查看全部
源自网络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0 16:45:35 | 查看全部
真的很全面!非常感谢朱老师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