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9|回复: 6

[转]论意境

发表于 2014-12-12 10:12: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QQ图片20141212101408.jpg  
 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
  (1) 意境论的形成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上书不仅提出了“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而且还较早的使用了虚化的“境”的概念,如“荣辱之境”、“是非之境”和“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等,这就为意境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后来,刘勰便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等重要问题,可视为文学意境论的萌发。盛唐之后,意境开始全面表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指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12:45 | 查看全部
QQ图片20141212101354.jpg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它深刻地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者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意境”才能真切动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研究推进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都进一步扩大了意境论的研究领域。后来意境论的研究可以说代有深入。宋人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进一步规范了意境论的范围;明人陆时雍重点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清人王夫之深入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问题。最终王国维总其成,他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8:01:31 | 查看全部
有你的支持平台才会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54:27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09:21:24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的分享!欢迎各位老师支持!冬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09:03:18 | 查看全部
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和欣赏!冬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7:52:20 | 查看全部
有你的支持平台才会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