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郑微通讯员文慧蒯创海波曹婷
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进入社区,流出和流入的人口不断增多……
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大文章?12月10日,鼓楼区在牌楼街道召开“凝心工作法”现场会和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夯实基层党建的经验,令人耳目一新。
筑牢根基迸发活力
“凝心工作法”是鼓楼区基层党建工作熠熠生辉的品牌,今年10月,入选全国“群众路线工作法100例”,其核心就是紧贴“民”字做文章,围绕“心”字搞服务,下基层、进社区、访民户,广察民情、速解民忧、普惠民生,从而有效凝聚党建合力、提升服务功能、密切党群关系。
“我们将绿健集团、二十六中学、汉邦轮胎、育才驾校等驻辖区287家单位党组织和新经济社会组织的党员纳入社区大党委管理,变社区党建联席会议为组织实体,逐步实现基层党建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构建起‘社区党组织+共建单位党组织’、‘在册党员+在职党员’合作共赢的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牌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伟介绍说。
近年来,鼓楼区重点研究如何把社区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上,按照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使基层党组织服务更便捷、更有效。
今年,鼓楼区广泛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年”活动,街道班子成员全部下到所辖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既实现了街道力量和重心向社区倾斜,又加强了对社区党组织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求“第一书记”每周保证一定的时间在社区工作,同社区党组织一道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建立“民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干部在一线评价”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推动联系社区的干部主动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实现下沉服务“零距离”。
出台“政社互动”工作实施意见,对进入社区的工作任务严格实行“准入制”,凡属党政职能部门应承担的工作内容,不得转嫁给社区,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确保社区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百姓中去。
近年来,鼓楼区始终把社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核心,立足长远选人、育人、留人。针对社区干部外出机会少、文化程度低、视野不够宽等实际情况,鼓楼区专门举办一期社区干部培训班,组织全区57名社区负责人赴苏州参观考察先进社区发展经验,请苏州大学知名教授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高端培训。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涉农社区(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意见》,健全“在职有提高、离岗有保障、能者有出路、兑现有考核”的全方位激励保障机制。黄楼街道坚持开展“每周一课”,让党员干部人人上讲坛,还选派了三位年轻有为的85后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
坚持把创新载体建设作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创新载体上,鼓楼区注重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在做实、做优、做精上狠下功夫。
社区是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家园,也是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便利途径。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职党员响应号召、来到结对社区报到,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用“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热诚之心,面对面、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在服务项目上,从辖区群众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社区干部下去“问需”、发动百姓上门“点单”,实现服务内容与客体需求的统一;在活动组织上,从在职党员实际出发,结合工作性质、个人特长和业余时间分配等情况,分类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在职党员活动周”、“认领微心愿”、“圆我社区梦”等活动,实现服务方式与主体意愿的统一。
坚持把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宗旨。大坝头社区党委成立的橄榄枝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享誉全国的志愿者服务品牌。
让党旗高高飘扬
为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深化从政道德教育,推进“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去年3月,鼓楼区启动党员干部包挂帮扶困难家庭活动,区四套班子成员、各部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率先与100户贫困家庭一对一“结亲”。之后,又将结对帮扶扩大至全区所有科级干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贫困家庭“结亲”,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在鼓楼大地,荡漾在群众心田。
为大力实施党建创新工程,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3年9月,鼓楼区在全区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经过组织和党员推荐,党(工)委把关、组织部审核、全面公示等环节,全区共确立了300个党员个人先锋创建岗和150个党员集体先锋创建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