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馈赠生命,地质大爱超越生死
在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生活区,20位老人志愿捐献遗体。年轻时,他们同为祖国找矿,如今,他们共同选择继续奉献祖国,在自己百年之后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捐献遗体——社区20位老人的故事
12月9日上午,阳光洒在丁立长老人的身上,他正在阳台上晒腊肠,矮小的他背影被阳光拉得很长。“我百年后,烧了就烧了,那不如给国家做点贡献,给医学当个标本。”丁老笑呵呵地说。面色红润、头发花白的丁老,已有81岁了,除了耳朵有点不灵光,身体仍然很硬朗。
丁立长是327地质队最早志愿捐献遗体的老人。在丁老的家里,有一张他在大蜀山陵园遗体捐献公墓上的照片,站在鲜花丛中的丁老神采飞扬。“这是我的人生后花园,以后我的名字也将刻在这光荣的墓碑上。”丁老高兴地说。
1956年,丁立长在上海参军时曾获得三等功。当时,上海医科大学的老师,向他们介绍了当时我国医学研究和医疗方面遗体来源匮乏的情况,捐献遗体的想法就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我当时在327队干的就是机修,机器坏了只有拆开,了解结构,技术才能提高,医学也一样。”丁老说。2002年他从地质队退休后,便毅然决定志愿捐献自己的遗体。
当时,安徽省遗体捐献中心尚未挂牌成立,丁立长经过多方奔走,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遗体接受部门。“他先骑车去安徽医科大学,后来又去合肥市民政局,又去了公证处,足足跑了一星期,最终完成了心愿。”丁立长的老伴说。她告诉记者,丁老曾经在巢湖救火,自己差点受伤,这事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
丁老夫妻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在合肥生活工作,平时经常来看望父母。在女儿丁梅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没有一点“私心”的老人。“国家不要有损失”是丁立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小就教育儿女要有一颗公德心。
“我一名普通的老百姓,退休工资能养老,生病国家负担大头,房子是国家给我的,捐献自己就算是我对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回报吧。”丁老说。耳朵不灵光的丁老,说话声音特别大,但他却总是用手挡着自己的嘴,于细微处给予别人周到的关照。
据安徽327地质队所在的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廿埠社区委工作人员介绍,一个主要由该队退休职工组成的遗体志愿捐献团队,从2002年至今已有20人登记志愿捐献遗体,其中两位老人已经过世,并完成了捐献。这20名志愿者有的是老党员,有的是走遍全国的地质勘探和采矿工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929年出生,而最年轻的1967年出生。
群体效应——奉献情怀感动身边人
“自从我们社区成立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公布了接受电话号码0551—64315954,就不断有人打电话来咨询捐献相关情况,不仅是我们社区的居民深受感动,还有其他社区的居民也加入到这一团体中。”廿埠社区党总支书记董砚乔说。
据了解,上周,冯玉娥和俞能秀老人来到接受站咨询,并拿走申请表格,正在办理相关捐献手续。目前,廿埠社区已有20人登记志愿捐献遗体,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更新中。在“327队捐献团”中,有全家三口全部都是捐献志愿者的,有夫妻双方相约一起捐献的,也有几十年的老友结伴同行的。
“我干了30多年地质工作,知道标本、数据对科学研究有多重要。”77岁的张志良说。退休前,他是327地质队的一名地质科技人员,高级工程师,常年在野外作业。在他看来,医学和地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想到自己百年之后,遗体还可以用于医学研究,培养更多的医生。器官也有可能让别人重获新生,就觉得自己的决定非常有意义。
张志良不仅自己志愿捐献遗体,还鼓动老伴沈佩珍和自己一起,签署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我们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在做贡献也要一起,而且还和这么多的老朋友在一起,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沈佩珍说。
笔者在327队家属大院看到,院子里来来往往的行人见面就打招呼,说话就面带微笑,在冬日里有一种别样的温暖。“我们都是30多年的好朋友,楼前楼后住着,一起工作一起退休,想法观点也会相互影响。”捐献遗体志愿者黄书能说。
黄老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和老朋友们一起去大蜀山游玩,丁立长说他以后就要在大蜀山“安家”,也深深触动了他。思前想后,在丁立长的带动下,他也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上自己的姓名。
刘益荣并非327地质队大院的退休职工或家属,她之所以想要捐献遗体,完全是因为她被“327队捐献团”成员的大爱感动了。62岁的刘益荣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女儿,40多年来,她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女儿。幸运的是,女儿一直都非常乖巧、听话,生活能够自理。因为看到了隔壁的327地质队大院里这么多老人都志愿捐献遗体,刘益荣也想在自己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我没什么能报答国家的,等我百年后,希望我的遗体能用于医学研究或是救人一命,也算是我为国家做贡献了。”
“廿埠社区很多退休老人都是以前在327地质队从事地质工作,这个队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找矿至今,是个地质老队。这些退休职工素质都比较高,他们既了解捐献遗体的意义,思想意识又超前,相互影响、志同道合,从而形成了捐献遗体的群体效应。”瑶海区七里站街道党工委书记付华正赞许地说。
改变观念——让更多的人因此受惠
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7日,遗体捐献志愿者苏克俭老人,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心愿,成功捐献遗体,成为廿埠社区第二位实现捐献的老人。据了解,苏克俭老人的爱人毕治国、女儿毕琳也是遗体捐献志愿者,他们是廿埠社区的“捐献之家”。
“遗体捐献”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了解,捐献志愿者也凭着一份爱心和信念,选择将遗体捐献,选择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它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器官移植医疗技术在我国已很成熟,且移植成功率非常高,手术需求量激增。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学、病理解剖和器官移植。捐献遗体对于支持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意义十分重大。比如对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可以提高医学诊断及手术的成功率,使更多病人免受误诊之苦。
“总体来说,遗体捐献的志愿者占人口比例很小,能成功完成捐献的占申请遗体捐献登记的比例更小,主要是很多人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相关负责人说。“入土为安”的传统想法还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之不孝”等传统观念束缚,有很多人不理解遗体捐献,更不能接受遗体捐献。“我们经常会碰到老人愿意捐献,哪怕之前签署了捐献申请,子女得知后仍死活都不同意,最后只得求助于公证。”
据介绍,安徽省迄今已有4000多例志愿申请遗体捐献登记,已完成捐献320例。从2010年以来,每年都有近400人新加入志愿捐献行列,约有50人成功捐献。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常务副站长付杰补充道:“从这一数字更可以看出,像327地质队大院这样集中的捐献团体,在全省实属罕见,令人敬佩!”
如今,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已然步入建队后的第六十个年头。这个秉承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功勋地质队、百强地质队,已经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地质人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他们在敬业奉献、为国找矿、捧出一个个地质找矿成果的同时,也用地质人朴实的爱,关爱着身边人,回馈着社会,报答着国家。走向生命尽头的地质人,还惦记着为国家做最后的贡献,奉献一己之身,换取更多人的安康。如此这般大爱,我们怎能不敬佩?
作者:彭婧   张岳 摄影:彭婧
单位: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
地址:安徽合肥瑶海区长江东路115号
邮编:230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