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昨天,重庆武隆鸡尾山垮塌抢险救援工作进入第4天,在“黄金72小时”后,从中央到地方,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寻找在黑暗中坚持着的生命。堰塞湖处置、堰塞体排险、井下矿工搜救等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推进。 “在我们心目中,所有失踪人员都还活着。”重庆市市长的这句话或许能够解释这4天来,政府全力以赴救援的动因。
在这场生死竞速中,有太多的场景令人感动——国内载重量最大的重型直升机从大兴安岭直飞武隆,参与吊运大型机械设备;72小时中,几十名钻孔爆破人员昼夜不停,一次又一次将炸药塞进脚下摇摇欲坠的危岩中;搜救队员挖掘出7具遗体后,在现场向这些不幸消逝的生命举行简短的告别仪式……
此时的武隆,只有大写的两个字“救援”。“全力救援”,本来就是政府应尽的责任,是对每一个平凡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尽管死亡人数在攀升,被埋民众生还希望渺茫。
但是,尊重生命意识却不只体现在“救援”两个字上。
自汶川大地震后,诸如矿难、车祸、桥体坍塌等灾难性事故的救援工作,越来越科学;救援过程中的信息,也能及时公开。但是,对灾难性事故的事后追责、真相调查,或指向不可预测的天灾,或推诿于难以预料的“恶意破坏”,无论哪一类,都让人有虎头蛇尾之感。
对“灾难追问”的有限回应,往往是另一场灾难的引子。8年前,武隆县县城就曾发生一起滑坡事故,山体直接将一幢9层楼房掩埋,79人长眠于巨石之下。灾难发生有地质原因,也有诸多人为因素,事后,虽然查处当地诸多官员,却未触及当地“杀鸡取卵”式的发展之弊。与“招商引资”、“资源开发利用”相伴的是,潜在的危岩、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等地质灾害隐患。
几乎与武隆山体滑坡同时发生的成都公共汽车燃烧事件,同样逃避不了灾难的追问。而这样的追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公交车上的“小锤”有多少,车窗是否能打开,公交车每平方米能站多少人等等技术标准;也非是所谓“恐怖事件”的猜测;更多的追问当在“以公交企业利益优先”而非“公交乘客利益优先”的公交运行体制,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等等。
“全力救援”与“灾难追问”,一个不能少。这是面对任何灾难性事故应有的态度。天灾之下追问人祸,不是要和谁过不去,而是为了让死者安息,让生者能更安全地活着。我们期望,不要再出现“地狱村庄”,而我们能知道哪条山路不能行,哪座山脚不能歇,哪一处才是适合长久居住的地方。
(郝 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