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64|回复: 3

[书感] 原创

发表于 2014-12-17 09:59: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卓越轨迹中思索变革方向
——读《从优秀到卓越》有感

《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很特别!
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是在站长的办公桌上。其后,在站队书记、技术人员的办公室里也曾发现过这本书的踪影。直至2012年荆门处举办第五届职工“读书节”,我才知道,处里很多领导都读它。《卓越之路要铺好》、《秉持先人后事和刺猬理念创建一流基层站队》、《砥砺前行 追求卓越》等有关它的读后感纷至沓来,并且在处网站上张贴至今。
做为基层员工,我们没有像领导们那样,仔细品读,深刻理解,然后再写出意味深长的读后感。我们只是跟在领导后面,在听,在看,有了些朦胧的卓越意识。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认为卓越就是细化节的管理与执行。就好比《史玉柱自传》里提到的,为追求精品游戏软件,公司会找二三十个没玩过游戏的来玩。策划在旁边一句话也不说,观察游戏者的反应,第一个点什么,第二个点什么,然后去研究、找规律,根据分析的结果去修改自己的设定。我们觉得,这样的做法就是追求卓越,在细微中找出差距,然后把每项工作落到细处、做到最好。
时至今日,翻看《从优秀到卓越》,惊诧于它看问题的角度。开篇便是“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而第二、第三章则是直插主题的讲人。“有时,将一个公司从优秀推向卓越的第一步并不是为公司设定一个新的方向、新的远景和战略,而是首先让合适的人上车,然后才决定去向何处。”这种说法,令人惊诧!
书中例举科尔曼•莫克勒,走马上任之际,他并不是来个釜底抽薪,把员工踢出急驰的汽车窗外。相反,在最初的两年中,他把55%的时间花在了领导队伍的调配上。高层管理的50个人中,或换人或重新安排职务的达38人之多。对此,他有独到的见解:“在人员安排上花的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可以以一作十,抵得上后面的几个星期的时间。”
该书把“让合适的人上车、不合适的人下车”作为重头来讲,甚至排在了技术革新、刺猬理论的前面,完全是按照先人后事的顺序来展开的。放在公司变革已触及每名员工的今天来看,是非常具有震撼性的。
如今,公司制定和出台的有关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内容涉及“三定”、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岗位技能提升、促进岗位人员流动、内退政策等等。特别是“三定”工作,部分岗位的人员缩减幅度甚至可达50%,人员流动问题,几乎牵涉到每名员工。很多人在问:“我们将去哪儿?”“我们能干什么?”
带着疑问,我看了《从优秀到卓越》。书里提到11家实现跨越的公司,是从1965至1995年这30年中,出现在《财富》500强排名榜上的公司进行系统搜索、筛选的结果。它们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并至少将这一业绩保持15年之久。
既然是优中选优的公司,肯定有它们脱颖而出的原因。中富国银行与房利美的实例显示,“谁”的问题要高于“什么”的问题,即那些愿景、战略、战术、组织结构和技术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所做的,是实现卓越的途径之一,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地方,而且是放在了重头来做。
我们不是管理者,很多地方还不懂。但做为员工,我们曾遇到过不少出色的同事:电工班长白天海,别人弃若敝屣的零部件,他视若珍宝,能自发地修旧利废;班长刘长峰每天忙里忙外,从厂区卫生到生产技术,自己眼里就有活儿。包括我自己在内,从事宣传以来,没有三角架,自己买;2014年宣传转风向,想办法跑外管道治理隐患的新闻。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但我们应对环境变化的心是不变的。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员工站在岗位上,都会想办法去解决它。这也许就是书是提到的,如果从“选人”而不是“做事”开始的话,将更容易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从最初认定卓越是细节化管理与执行,到理解实现卓越的重要一环是让合适的人上车,直至能够联系“选人”看“三定”决策。目前看来,对《从优秀到卓越》和公司变革的理解,仍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革新沉重车轮地渐行渐近,我们将逐步觉醒,重新认知,直至明晰并跟上公司特有的行进方向。
单位:管道储运公司荆门输油处新沟输油站钟海岚
邮编:448002  地址: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白庙路50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7 10:56:47 | 查看全部
非常棒的文章,非常感谢钟老师对读书活动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7 11:00:14 | 查看全部
翻看《从优秀到卓越》,惊诧于它看问题的角度。开篇便是“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而第二、第三章则是直插主题的讲人。“有时,将一个公司从优秀推向卓越的第一步并不是为公司设定一个新的方向、新的远景和战略,而是首先让合适的人上车,然后才决定去向何处。”
——嗯,开篇确实很吸引人,颠覆了惯性思维,让人不得不去进一步探究:“优秀”为什么会是“卓越的大敌”呢?
——钟老师的这个写法也很好,让读者也开始顺着您的思路,逐渐产生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09:52:25 | 查看全部
谢谢老师点评和鼓励,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