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历史上的12月18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4:43 | 查看全部
1956年12月18日 联合国接纳日本为会员国
  1956年12月12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一致决定向联合国大会推荐日本为会员国。
  12月18日,联合国45个成员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一项关于接纳日本加入联合国的提案。列名提出这个提案的国家中间有苏联、波兰、美国、英国、法国、亚非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和西欧国家。
  同日,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一致通过接纳日本为联合国会员国,从而使联合国的会员国从79个增加到80个。
  大会是根据安全理事会的一致推荐和最后有51个国家附署的要求接纳日本为会员国的一项提案通过接纳日本为会员国的。
  苏联代表团团长库兹涅佐夫发言欢迎日本加入联合国,他认为这是联合国朝着成为一个普遍性组织前进了一步。库兹涅佐夫说,如果日本在联合国里能够奉行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的政策,那就会对联合国组织有所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5:05 | 查看全部
1946年12月18日 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诞辰

少年斯皮尔伯格(中)在父亲的陪伴下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1946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在俄亥俄州的凤凰城长大。
  1968年,他用35毫米摄影机拍摄了第一部短片,是描写一对夫妇徒步远足的故事。
  1969年这部影片在亚特兰大电影节上放映,大获好评,成为斯皮尔伯格事业上的起点,并为他赢得了第一份长期导演合同。
  1969年,这位导演神童执导电视系列剧《晚间剧场》中的一集,主演是好莱坞的老牌明星琼·克劳馥。看到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她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毛头小子要来导演她。但是斯皮尔伯格表现出的职业水准让她折服,最终二人合作愉快。
  斯皮尔伯格进入好莱坞的时代,是导演决定一切的时代,而现在却是市场决定一切的时代。经历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仍然历久不衰,保持着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导演的地位,这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才华和他的灵活性。没有谁比他的作品更受欢迎,然而他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他的作品《紫色》和《辛德勒的名单》,都表现出他最高的艺术品味。当艺术性和娱乐性最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外星人》这样的传世之作。
  斯皮尔伯格有一种洞察力,他发现,二流的俗套故事加上一流的制作,再配以最新的特技,就能给电影带来大批的观众,而这正是他对现代电影最重要的贡献。他导演的影片《劫夺方舟》和其他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影片《第三类接触》、《外星人》和《侏罗纪公园》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他没有亲自导演而只是作为制片人的《回到未来》系列影片、《龙卷风》、《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等电影也都具有同样的特点。
  每一位导演都有自己的代表意象,即一个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当有人请斯皮尔伯格选出一个代表意象来总结他所有的影片时,他选了《第三类接触》中的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打开客厅的门,看到不明飞行物那美丽而令人生畏的亮光。男孩很小,而门很大,门外是很多的希望和危险,光明和神秘。对于许多导演来说,黑暗隐藏着神秘;而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恰恰是光源隐藏着神秘,神秘意味着希望,而不是威胁。这种观念来源于一次童年的经历。
  斯皮尔伯格的父亲是一位工作狂,难得陪他游戏和外出。一天夜里,父亲突然叫醒他,要带他去看流星雨。他受了惊吓,心“突突”跳个不停。他不知道什么是流星雨,父亲又不肯解释,只是把他抱上车,两个人就出发了。他看见很多人躺在毯子上凝望天空,父亲也铺开了一块毯子。他们躺下来,小斯皮尔伯格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天体。虽然他刚从梦中惊醒又不知道要被带到哪里去时有些害怕,但凝望天空却是一次让他心旷神怡的经历。从那以后,他开始觉得天空是一个神秘诱人的地方。这种想法反复地在他的科幻片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性电影是1974年的《蔗田快车》。当时科波拉等一些导演都以独立拍出《公民凯恩》的奥尔森·威尔斯为偶像,努力在不受电影厂干预的情况下制作出最伟大的美国电影。然而,一年以后,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彻底改变了现代好莱坞的历史进程。《大白鲨》成本巨大,但也带来了高额的回报。不出几年,各电影制片厂就纷纷效仿,使制作费高昂的动作片成为电影业的主流。追求商业效益也成了新一代雄心勃勃的年轻导演们的目标。当然,这一趋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能把它完全归咎于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深知自己的缺点。有人指责他剪辑得太快,爱用广角镜头,不擅于表现妇女,喜欢在地上挖个坑,把摄影机放在里面从下往上拍,爱用特技,对摄影比对故事更为偏重,等等。斯皮尔伯格本人也承认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如果把他的优点列成单子,无疑会比这长得多。最重要的是他有着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的电影让所有的人都着迷。他有一句名言:“每个月天都要塌一次,砸在我头上,当我苏醒过来时,我就会发现,另一部我想拍的片子。”
  斯皮尔伯格热爱孩子,他总是把影片中的儿童演员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启发他们发挥最佳的演技。《外星人》中迷人的小姑娘德鲁·巴里摩尔深受他的喜爱,拍完这部片子,他产生了强烈的做父亲的愿望。
  斯皮尔伯格的第一位妻子是艾米·欧文,两人于1989年分道扬镳。他的第二位妻子凯特·卡普肖是一位女演员,曾经在他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片中担任过角色。当然,他早就如愿已偿,做了一名幸福的父亲。
  1994年,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1995年斯皮尔伯格又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8年,他执导的新片《拯救大兵瑞恩》一经公映就大获好评。
与小演员的合作使斯皮尔伯格萌发了作父亲的愿望
1989年,斯皮尔伯格在第一位妻子艾米·欧文的陪同下出席金球奖颁奖典礼。
斯皮尔伯格和艾米育有一子,但后来他们离异。
斯皮尔伯格与第二位妻子女演员凯特·卡普肖相爱笃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5:17 | 查看全部
1942年12月18日 日本制订“对华新策略”
  1942年12月18日,日本大本营与内阁联席会议通过了《处理中国问题的根本方针》。日本决定: “帝国以国民政府(汪氏)参战作为打开日华间局面之一大转机,以日华协作之根本精神为准则,专心致力于加强国民政府之政治力量,同时谋求粉碎重庆所根据的抗日借口,真正向更新中国与完成整体战争迈进。”以此作为完成“大东亚战争的基本策略。”
  “方针”的主要内容为:1.促使汪政权参战,彻底与日本合作完成“大东亚战争”。2.日汪重新缔结基本协定。3.加强汪政权的政治力量,协助汪加强财政及军事力量。4.积极实行日汪双方官商的经济合作,特别致力促进华商积极参加经济活动。5.实行交还租输 ,取消治外法权,并将英美等国在华财产移交汪政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5:37 | 查看全部
1938年12月18日 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日

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陈璧君夫妇等人借口讲演,从重庆逃往昆明。19日,汪精卫、周佛海、陈璧君、陶希圣、曾仲鸣一行飞往越南河内。21日,陈公博从成都经昆明到河内。
  29日,汪精卫给国民党中央党部和蒋介石发出“艳电”,公然说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尊重中国之主权”,能使中国“完成其独立”,宣称愿以近代提出的“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这样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公开打出了乞降的旗帜。至此,汪精卫集团公开投靠日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5:47 | 查看全部
1913年12月18日 南非的一次“非暴力抵抗运动”
  1913年10月,在南非的纳塔尔的纽卡斯尔通往特兰士瓦的路上,正走着一支奇特的队伍,共有2000多人,他们当中有商人、工人,有妇女、儿童,虽然成员很庞杂,但队伍却很有纪律。走在前面的领头人,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他就是“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创始人甘地。他带这支队伍向特兰士瓦“和平进军”,要求英国驻南非总督取消“黑色法案”,废除人头税,承认印度婚姻制度的合法性。他们苦苦地向殖民当局陈述这些要求,殖民当局非但不接受,反而派武装驱散了请愿的队伍,逮捕了领头人甘地。
  甘地,是印度的律师。1893年4月,他应印度富商招聘去南非特兰士瓦首府普勃图利业处理一起四万英镑的债务纠纷。当时南非是英国殖民地,那里有不少印度侨民,大多数是苦力,少数人从事商业和自由职业。这些印度侨民受当地白人的歧视和压迫,甘地到了南非,参加了这里的反种族歧视斗争,由于当地印侨的挽留,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1年。甘地在印度是信奉佛教保护神的,主张仁爱,不杀生,素食,以“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为处世格言。到了南非,他又研读了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可兰经》,认为一切宗教都包含仁爱精神,主张任何政治斗争要以“仁爱”为宗旨。萌生了一整套的非暴力理论,即后来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指导思想。1906年8月,特兰士瓦州政府公布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又称“黑色法案”),实行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于是,甘地领导印侨,掀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遭到南非政府逮捕。
  甘地被捕,不仅没有能阻止抵抗运动,相反地,运动继续向前发展。12月,罢工人数超过万人,殖民统治受到严重威胁,英国驻南非总督为防止事态扩大,被迫于1913年12月18日释放了甘地,以求和解。经过多次谈判,殖民当局被迫作出一些让步,答应一些条件,非暴力抵抗运动取得一定胜利。甘地从此声名大振,他的非暴力抵抗的理论,也为更多人所信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6:03 | 查看全部
1911年12月18日 南北停战议和
  1911年12月18日,清廷代表唐绍仪与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会议。
  11月27日,清军攻陷汉阳后,武汉军政府一片混乱。袁世凯认为和谈时机成熟,遂请英使朱尔典电令汉口英领事出面,提议南北议和。湖北军政府同意。12月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世凯奏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双方商定在上海举行谈判。20日,唐绍仪与伍廷芳签署5条草约,主要内容为:召开国民会议,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室;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6:13 | 查看全部
1903年12月18日 美国迫使巴拿马签订“美巴条约”
  拉丁美洲是美国嘴边的一块肥肉,它从立国那天起,就对这块肥肉馋涎欲滴了。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提出“美洲人民利益一致”,倡导“泛美主义”。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对拉丁美洲的侵略也在不断加紧。1898年的美西战争揭开了美帝国主义向拉美全面扩张的序幕。
  “大棒政策”的发明者是老罗斯福总统,他说:“我非常喜欢西非(洲)一句格言,言语温和与带一根巨棒,你将走得更远。”他就是这样不断挥舞巨棒,干涉拉美各国内政。它利用巴拿马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策动一次“革命”,使巴拿马脱离大哥伦比亚联邦而独立。之后,又挫败了争夺巴拿马的对手英、法,于1903年12月18日,迫使巴拿马签订了“美巴条约”,以一次付给1000万美元和每年交付租金25万美元的低价,攫取了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权利和对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在开河过程中,有六、七万民工因条件恶劣而死亡,因此巴拿马运河两岸被称为“死亡的河岸”。
  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凿通,全长81.3公里,宽91.304米,是一条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从运河中流线两侧延伸16.9公里,划为巴拿马运河区。美国通过“美巴条约”,将运河区变为中国之国。在这个区域里,驻美国军,升美国旗,官员美国任命。美国每年从运河通行税中掠走1亿多美元。这引起巴拿马人民的强烈反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斗争,直至1977年9月,美国政府才被迫和巴拿马签署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新条约规定废除1903年条约,取消美国永久占领运河区的特权。这是巴拿马人民的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6:31 | 查看全部
1890年12月18日 无线电发明家阿姆斯特朗诞生
    阿姆斯特朗,1890年12月18日生。美国无线电发明家。14岁时受到有关G·马可尼首次进行无线电越洋通信的鼓舞,在家里制作了许多无线电装置。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学习,研究三级管并设计反馈电路,可把信号放大上千倍,这种电路至今仍是无线电——电视播放设备的心脏。毕业后在母校任讲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巴黎的美国陆军通信部队实验室工作,发明了超外差电路,这种高选择性电路的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再生电路,现己为无线电、雷达和电视接收机普遍采用。战后返回母校任知名物理学家M·浦品的助手,后来继任浦品的教授位置。他因发明反馈电路而获金质奖章,还获得美国最高荣誉奖富兰克林奖章。1933年发明宽频带调频制是新的辉煌成就,已在无线电、电视、微波中继通信以及卫星通信中广泛应用。他因捍卫调频制而倾家荡产,又因多病,在1951年1月31日自杀,他身后被国际通信联合会追认为世界电学领域的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6:42 | 查看全部
1882年12月18日 蔡锷诞生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谭嗣同学习。1899年赴日本留学。次年随唐才常等回国,参加自立军起兵,事败再次赴日进士官学校学习。留学期间,在《清议报》、《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1904年归国,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训练新军。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六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30日,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11月1日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1913年10月被袁世凯调至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等职,但阴加监视。1915年10月,潜出北京,在天津与梁启超等策划反袁。12月回昆明组织护国军讨袁,宣告云南独立;与袁军于四川沪州(今庐县)、纳溪展开激战。袁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9月因病赴日本治疗,11月8日逝世,遗体运回葬于长沙岳麓山。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7:04 | 查看全部
1865年12月18日 美国废除奴隶制
  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对非洲黑人奴隶的贩卖和奴役构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内容。黑人奴隶制在北美殖民地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殖民地急需大批劳动力。从1686—1786年的100年间,约有25万非洲黑人被贩卖到英属北美殖民地。黑人奴隶在北美殖民地的地位极其悲惨,特别是那些在田间终日劳动的黑奴,被当作“耕畜”使用,每天被迫劳动18—19个小时。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制定了联邦宪法。但宪法保留了奴隶制,维护了奴隶贸易。到1860年,美国黑人奴隶已达到400万。
  19世纪上半期,美国人民开展了广泛的反对奴隶制运动。30年代起,废奴主义在美国广为流行。废奴主义者加里森和纳普编辑出版《解放者》周刊,宣布“为我国的被奴役的人们的立即解放而斗争”。加里森创建了新英格兰反对奴隶制协会,并领导成立了全国性废奴主义组织——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到40年代,废奴团体已达2000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虽然反动势力多方压制和迫害,但废奴主义者仍坚持开展多种活动。他们出版书籍、报刊并散发传单,到各地宣传演讲,控诉奴隶主的罪行,揭露和抨击奴隶制的罪恶。废奴主义者还组织“地下铁路”,通过隐蔽的方式,经由秘密的路线和食宿站,指引和协助大批黑人奴隶逃离南方。女奴出身的女英雄塔布曼冒着生命危险19次只身潜回南方,协助数百名奴隶逃出南方,获得自由。这种组织奴隶逃亡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基础。
  19世纪40年代,一些废奴主义者开始主张采取政治斗争。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等人组织成立了自由党,推行废奴主义。有人竭力主张开展武装斗争,但加里森等人坚持只用道德说教的方式,反对组织废奴政党和武装斗争。虽然在斗争手段上存在分歧,但整个废奴运动仍在不同道路上取得进展。
  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书中对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作了动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1859年,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率领21名白人和黑人起义,把废奴运动推向高潮。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隶获得自由,从而从根本上瓦解了南方叛乱各州的战斗力,扭转了战局。1865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规定奴隶制或强迫奴役制,不得在合众国境内和管辖范围内存在。1865年12月18日,《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生效,从此,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