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86|回复: 1

让我们轻松地谈论生死

发表于 2014-12-18 09:55: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除了生死,人生并无其他大事。

经历过至亲之人的生和死,这个道理就自然明白了;可若要谈论生死,人们通常却是无以言说,或虚无缥缈,或太过深沉。

我所读过的关于生死的最好文章不是来自宗教,不是来自哲学,是二十几年前的两本鸡汤书: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弱点》。那两本书讲述堪称鸡汤典范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智言,与现今鸡汤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很多叙述来自二战幸存者,而不是娇弱到整个世界就只有自己内心那点小宇宙的楚楚动人的无病呻吟者。

另外,朋友贺萌的这篇文章也值得推荐,看起来是与小孩的沟通问题,却也可能对我们每个人有益。它很真实,也很真诚。

【页底“阅读原文”的《开学即有不安,成长却是必然》可供父母们一读:)】

——美树嘉文艺志


让我们轻松地谈论生死
贺 萌

-

作者介绍:贺萌,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言及文化专业学士,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澳门大学留学,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里斯本大学文学院进修一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新华社工作,先后在国际部、《环球》杂志社及对外部做采编工作。








 生命的张力——桐仔4岁半时在北京明城墙公园

那一晚,还不满五岁的儿子桐仔在看《中国好歌曲》的回放。电视里传出莫西子诗的歌声:“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这颗心就稀巴烂……”

“妈妈,如果你是导师,你会不会选择莫西子诗?”还不等我回答,他就自言自语继续说:“我会,因为他唱的歌非常感动。” 我偷笑着想,一个连“感动”和“感人”都分不清的孩子,哪里听得懂情歌。

桐仔突然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把头埋到我怀里,用非常小的声音说:“妈妈,如果你要死,也一定要死在我手里。”

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生死。桐仔的话,外人听来定会大跌眼镜,一个孩子怎么会说这么晦气又恐怖的话!那其实是出自莫西的一句歌词:“今生今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

我怔怔愣住,紧紧抱着儿子。他抬起头,使劲地想要摆出笑容。我明明看到他的眼眶已经红了。桐仔说:“妈妈,我没哭。我只是有点担心,我担心你有一天会死。”

“不要担心,妈妈答应你,妈妈不会死,我会陪你一起长大。”说完这句话,我躲进厨房,狠狠地流了一顿眼泪。我是桐仔的妈妈,不需要解释,都能完全懂得他为什么这样说。

桐仔善良、敏感。同许多孩子一样,在这个年纪开始对生死、情爱、异性、离别这些成人话题有了懵懂的好奇和自我体验。他还不太能完全明白“死”的概念,但是他隐约知道,死亡意味着再也见不到了。

桐仔好害怕妈妈会死。因为如果妈妈死了,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当他听到有人唱“今生今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就凭着感觉认为,这是一个人害怕另一个人死去的意思吧。于是,他也对妈妈说了这样的话。桐仔选择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对我说,还要强装笑颜,把眼泪忍回去。可以想象,孩子有多么担心失去自己的妈妈,又怕自己的这种担心会被成人的世界看成笑话。

除了“妈妈答应你,一定不会死”,我还能怎样宽慰我的孩子?


敏感的孩子

四五岁年纪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观。我个人以为,有关生命的教育,常常是我们最欠缺的。我们崇尚努力奋进,鼓励破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重视挫折教育,甚至故意给孩子“找苦吃”。但我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就是尊重生,也敬畏死。接受它轻轻地来,还原它轻轻地走。







5岁桐仔以生命为主题创作的图画

桐仔最近读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在无数次的翻阅体会之后,他已经能够理解,虽然有过100万次生的经历,因为猫的心里没有爱,所以生对他来说没有意义。当猫找到心爱的白猫,生了一大堆宝宝之后,他才懂得活着的意义。当白猫死去的时候,猫第一次心痛地哭了起来,然后也真正地死去了。

了解到这些之后,桐仔沉默了很久,然后默默地哭了起来。

一个主攻教育心理学的朋友听说了桐仔的故事,也惴惴然发问:“我们怎么能让孩子既好好地、满满地被爱,又让他们能不害怕分离、独立地活下去呢?这真是个难题!”







生命的延续--桐仔爸和2个月时的桐仔

我带你来,你送我走

每个父母都承认,孩子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有他们自己的哲学。他们的世界是简单、直接、 充满幻想的。面对一个情感细腻、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我常常纠结于如何回答他那些奇怪的“为什么”。是应该随着他的幻想,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还是应该理性回应,把那个科学的、现实的成人世界展现给他?

“为什么妈妈一定会死?我们为什么一定会分开?”有的母亲会选择编造一个故事来营造“母亲不死”的神话,打消孩子的恐惧;有的母亲会选择讲述生死有命,勇敢接受的道理。

睿智的妈妈们用自己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来解释死亡。死亡是这个世界对生命的必然安排,谁也无法抗拒。死虽不能复生,但爱和互相陪伴的过程却能延展生命的维度。

“妈妈如果死了,就会有天使来接妈妈。大约100年以后,天使就会来接你,跟妈妈在天上团聚”,有妈妈这样告诉女儿。“哦,那太好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在云彩里滑滑梯了!”不到六岁的女儿平淡地接受了“必须有100年的分离”这个事实。

在德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父母帮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孩子帮助父母离开这个世界。”生与死,是一个家庭的轮回。

陪伴与引领

在与桐仔就生死话题进行讨论的起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桐仔妈和桐仔

同样是那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告诉我:“那你就真诚地告诉他,你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你会去研究,等找到答案再告诉他”。这个回答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他的恐惧也是妈妈的恐惧,他的未知也是妈妈的未知。共同探索答案的过程,正是我能给他最好的陪伴和引领。

德语中有Begleiter这个词汇,是指有引领作用的陪伴者。就孩子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想办法。最有效方式是,作为一个人,以平等的身份和最真诚的表达来回应。这个理念与心理治疗的功效十分一致。

同时,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陪伴与引领将是一场相互作用的修行。我一直认为,父母不应以养育子女而居功自傲,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会反作用于我们,帮助我们自身成长。

当桐仔表现出“害怕妈妈死掉”的担心时,我更多是对自己的反思。有时候,桐仔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或是因为调皮弄出很多乱子。说实话,我也会烦,甚至会对他嚷嚷、发脾气。桐仔因此越来越会看我的脸色,会有点害怕、试探我。

有天晚上,我们娘俩摆弄钢琴,我弹他唱。桐仔好开心,觉得自己像个歌唱家。有支曲子,我总是弹错。我弹不下去,他自然就唱不下去。桐仔倒也不急,笑着说“没关系,再来一遍”。小脑袋靠在我肩膀上说:“妈妈,如果你犯了错,我不会批评你,我只会紧紧地拥抱你。”

孩子的话,其实是我们对待孩子方式的一种投射。他愿意为妈妈做到的,正是他希望我能为他做的。孩子给予妈妈的爱,远比我给他的更无私,更坦诚。所以,我对自己提出了最低要求,那就是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好好倾听、理解自己的孩子。







新生


还是那一夜,桐仔偎在我身边与我“卧谈”。他说,人死了,就是要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100年。妈妈,你的姥姥去世几年了?我的姥姥,去世三年了。

桐仔扳着手指算了一下说,妈妈,不用太急,再过97年,你就能再见到你的姥姥了。

看,我们轻松地谈论生死,桐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9 14:06:37 | 查看全部
确实,不能给孩子灌输错误的思想,首先自己要带着轻松的情绪去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