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纸上谈兵—上党之争
纸上谈兵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没有发明纸,纸上谈兵当然是后人加到赵括头上的。纸上谈兵用来比喻只会夸夸其谈,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赵括,绝大部分人对他都持否定态度。当然也有少数人为他抱不平,认为赵括并非只会夸夸其谈,实际上是很有韬略和能力的将领。生不逢时,做了他人的替死鬼、冤大头。网上关于赵括正面和反面的评价都有,以下采用一些正面的观点。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之争。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克韩国要地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治今山西长治)与韩国中心地带的联系。迫于秦国的淫威,韩国打算割让上党求和。上党郡守冯亭拒绝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他像赵国派出使者,打算归顺赵国。赵国是当时唯一能够抗衡秦国的国家,论总体实力,赵国当然不如秦国强大。冯亭抛出的橄榄枝令赵国很为难。上党无疑是一块烫手山芋。接受上党,会得罪强大无比的秦国,馅饼很可能变成陷阱。不接受上党,到嘴的肥肉吐出来,心有不甘。
是否接受上党的归附,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两派:以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一方反对接受,认为是“无故之利”,是韩人嫁祸于赵;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等人主张接受,认为不费一兵一卒而“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最后赵王作出决策,接受冯亭献地。赵国接受上党也无可厚非。不论接受还是拒绝上党,各有利弊。接受上党,秦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秦赵之间的决战就会上演。上党战略地位重要,距离赵国都城邯郸只有300公里,一旦让秦国获得上党,赵国的大门就会顿开,邯郸将受到直接威胁。拒绝接受上党,等于赵国向秦国示弱,无疑更加助长秦国的嚣张气焰。即使退一步讲,不接受上党,秦赵之间的大决战同样不可避免,只不过大决战提前上演几年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