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8|回复: 0

扩大国内市场开放 推动国内企业跨国投资

发表于 2014-12-22 10:33: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2月21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4-2015)”在北京召开。

  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开场时强调,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特点主要是经济增长下台阶、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出现分化、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及治理体系改革进展缓慢、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等。在此大环境下,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在此背景下,与会专家就行政审批事项下放、企业创新、消费增长等问题展开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专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推进开放与对外投资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节点,在此之前,外部需求增长较快,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与WTO的制度性红利,出口曾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但现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总需求不振,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发生很大转换。上述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出口带动增长的拉动力持续减弱。在杨伟民看来,争取国外市场和开放国内市场需要同步进行,否则将带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而大量的贸易顺差也存在许多负面效果。“国内储蓄率仍然很高,产能和资金都有"走出去"的愿望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两者同步发生。所以今后的政策要点在于继续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低这个比较优势在减弱。”他建议,政策取向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资金和对外投资三大平衡,最后要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遵义同意上述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在贸易方面虽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出口占比不会一直很高。在传统制造业和居民商品住房等固定资产投资不再是总需求的主要推动力的前提下,贸易应该怎么“走”,引起在场嘉宾的热议。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表示,今年1月至10月份,我国货物贸易保持了3.4%的增长,虽然和以往相比是非常低的,但仍然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一个亮点。除此之外,在其他国家利用外资占比都在下降的同时,截至11月,今年我国该项数据增长了0.7%,尤其是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已经超过制造业达到55%,体现出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王受文表示,下一步将向承接产业转移、简单加工低附加值技术的创新、品牌营销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并在“走出去”——推动国内企业跨国投资,和“引进来”——进一步扩大准入,两个方面同时入手。王受文表示:“扩大准入体现在发改委和商务部正在制定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增加鼓励类、允许类投资,减少限责类投资。另外,我们正在和美国商谈双边投资协定,引入负面清单,通过扩大开放方面实现更多的外资引入。”

  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需要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上的改革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外汇局局长易纲总结道,2009年外汇局提出五个转变——从重审批到重监测、从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从有罪假设到无罪假设、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从行为监管过渡到主体监管,由此达到简政放权、便利贸易、便利投资的目标。在这种外汇管理的改革开放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谈到汇率市场化的重要性,易纲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注重内需和外需的平衡,进口和出口的平衡,引进投资和对外投资的平衡,从而实现整体国际收支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汇率弹性的增加恰恰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国际收支平衡2007年的时候经常项下的顺差占整个GDP的比重大概是10%,到了去年,比重已经降到2%左右,国际收支平衡大大改善。”另外,易纲还从供求关系、技术层面、央行调控方向、经济基本面、汇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监督管理等6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推进情况。

  事实上,今年以来,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与改革无疑可称为中国创新的缩影和先行者。在谈到经验时,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寅表示,上海作为实践者,以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以市场经济主体及需求为导向,努力落实总体方案中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具体到金融领域,目前在自贸区已经积聚了包括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上海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在内的一系列要素市场。未来,自贸区还将在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方面,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并在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探索。
来源:和讯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