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30多年前的一个空军地勤退伍的通信兵,到20多年前接手上百万元负债的乡镇企业成为电缆企业的管理者,再到拥有光信最高端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领头人,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崔根良始终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带领他的团队从创业、创新、创优到争先、领先、率先,打破了国外光棒巨头对光棒技术的严格控制和封锁,支撑起了中国通信行业的脊梁。
目前,亨通员工数从38人发展到超万人,纳税从87万元增长到9.8亿元,销售从3000万元递增到2007年的100亿元再到2013年突破300亿元。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即便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亨通仍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
崔根良常说,亨通能有现在的成绩,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和我国通信业大发展两个最重要的机遇。
逼出来的核心技术
让崔根良印象深刻的是,在与一家日本公司谈合作时,日方指着协议说:“你们要想合作,按既定协议内容执行。”最终他并没有签下这份合同。崔根良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在一次决策会上,崔根良说,光纤是光缆的原料,光纤通信是全球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让国外卡我们的脖子,不能让国外控制我们的市场。
7年前,崔根良决心要上马光通信产业链上的最高端产品——光纤预制棒时就坚定地表示,上光棒,不仅事关亨通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未来中国光通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而宏大。
光棒是光纤通信的核心技术产品,中国90%以上光棒一度依赖进口。正是这根“卡脖子”的棒,使中国广大光纤用户不得不承受高额的消费负担。
在亨通光棒项目论证会上,专家院士们告诫崔根良:“国内从上世纪70年代就研究光棒,国家花了不少钱,但最终还是没能拿下,什么时候能搞出来根本没底。亨通拿真金白银去研发,风险很大,没必要冒险。”
崔根良没有却步,接连花几个月时间带队到世界各地考察。他说:“光纤通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看人脸色谈何发展?中国没有光棒将危及光纤通信产业健康发展,这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立足。搞研发是有风险,但研发投入与亨通规模相比并不算多,即使不成也不伤元气。”
2006年,崔根良力排众议,决定实施6亿元光棒研发项目。这时,无论研发设备、试验材料,还是工艺、路线、参数,国外对中国全部实行封锁,亨通只能从零开始。200多名研发人员,1500多个日日夜夜,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反复冲刺世界通信技术的顶峰。
终于,4年后的一个清晨,崔根良接到了来自车间的喜报。当他亲眼看到亨通研制的第一根光棒时,只说了一句:“今天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正是崔根良的果断决策,使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
此后,亨通相继完成了光棒产业化流程设备、制造工艺及软件控制的自主研发,从80毫米向120毫米、150毫米、180毫米、200毫米大口径及大长度预制棒及配套拉丝技术不断冲刺。目前,亨通光棒产能已占国内市场的1/4,成功实现了向高端产业的转型,为我国光通信发展赢得了主动权,使中国在全球光通信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崔根良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数千家企业同质竞争,而且还要与世界级巨头展开搏击。在这种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要有杀手锏——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
比投入更重要的是信任
李苏明在亨通工作已14年,他原是上海电缆所研究员,国字号科研机构技术专家。认识崔根良,纯属偶然。
1998年,崔根良带团赴日本购买设备,需要一个既懂专业又懂日语的专家随同翻译。经人推荐,李苏明与崔根良见了面。
在日本期间,李苏明发现崔根良对专业知识非常熟悉,两人因此经常攀谈,结下了友谊。此后,在与日方公司谈判的过程中,李苏明放开胆子讨价还价,并运用专业知识迫使日方让步。崔根良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回国后,李苏明把上海业内的一些信息告诉崔根良,并对亨通在上海的发展设想提出了建议。崔根良见李苏明是个难得的人才,便诚邀其加盟,并拿出1亿元让李苏明来主持创办上海公司。
1亿元!李苏明傻了,“崔根良居然这么看重自己。1亿元!这不是投入,这是信任。”
1999年,李苏明加盟亨通。亨通也第一次走出七都,迈出向全国布局的第一步。
现任亨通高压公司总经理的李自为,至今也无法忘记,1994年,他作为亨通最早一批大学生加盟时,崔根良对大学生的珍惜与重视。“当时,我在厂里负责设备安装和维护。有一次,专家组来厂里实施一项重要的技术认证。隔夜,却因为操作失误,我烧坏了自己刚修好的设备电路板,以致影响了第二天的专家组验收。”李自为说,正当他内疚自责,准备卷铺盖走人时,崔根良极力挽留了他。
崔根良提出了“引得进、留得住、育得出、用得好”的用人方针及“一代比一代强”的团队建设目标,吸引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行业精英。他提出了“以用为本”“以训练有素的人才为本”“有作为就有地位”的用人理念,推行岗位竞聘制、述职评议制等优胜劣汰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崔根良就是这样求贤若渴、视才如命。从拥有第一个本科生、第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到第一个研究生、第一个总工、第一个教授级高工、第一个MBA、第一个海归,再到汇聚各领域领军人物,目前集团范围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部级工人发明家、劳动模范等顶尖人才达50多名……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崔根良的心血。
树诚信创品牌
崔根良在做第一根电缆、事业刚起步阶段,就想到了品牌。品牌是产品品质的体现,品牌是企业形象与信誉的保证。“在崔根良的眼里,企业声誉与品牌是第一位的。”现任亨通集团副总裁的钱建林清楚记得20年前的一个场景:1994年,有一个客户投诉亨通产品有质量问题,在受命出发处理此事前,崔根良郑重告诉他,一定要仔细分析原因,处理好投诉,千万不要影响亨通的牌子。随后,崔根良还派专车将钱建林送到车站,临别时仍不停嘱咐:“最近各地都有类似投诉,一定要搞清楚投诉的真正原因与客户诉求,仔细研究是否有普遍意义。影响亨通的声誉、丢了牌子是大事。”“创一个产品品牌不容易、创一个企业品牌更难,要维持产品与企业的品牌更是难上加难。在这过程中,产品市场的反馈和客户服务往往比卖产品更重要。”崔根良对于品牌内涵有着独到理解。
从亨通的产业分布也可以看到崔根良对品牌的一贯追求:在环太湖产业圈内,他建起亨通光电线缆产业园;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他建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通信科技园;在长三角地区,有上海光器件产业基地、南通新能源汽车线基地、常熟超高压海缆基地以及辐射北京、沈阳、成都、西安、东莞等地的差异化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亨通通过了一万多种产品型号规格质量标准,借助ISO9000、OHSAS18000、ISO14000等质量认证体系的全面推进,顺利通过了国外30多个国家及10多个国际质量标准认证。遍布全国9省市的产业布局,生产的产品无一不刻着“亨通光电”这个亮闪闪的品牌。“只有质量好,才能在市场上打出品牌;牌子不硬,客户不看不问不用,产品再好也是白搭。”崔根良说,尽管亨通起步于乡镇企业,但从来都规范做事、诚信经营。亨通要“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必须首先赢得社会尊重。
党建强则发展强
如今,有着30多年党龄的崔根良,不仅是亨通集团的当家人,更是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
今年以来,亨通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仍保持市场占有率及营业收入的双增长。谈及个中缘由,这位老党员话语铿锵:“这充分印证了党建强则发展强的道理。”
崔根良一直强调“党建也是生产力”的企业发展理念。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这一现象,被崔根良形象地比喻为“两个轮子一起转”。
成功研制出光纤预制棒,是最让亨通人自豪的事情。来到光棒车间,透过一尘不染的玻璃墙,能看到硕大拉丝塔上挂着的“党员示范岗”牌子,格外醒目。
今年29岁、党龄7年的陈明,是光棒研发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认为,没有党员冲锋在前,这个项目不可能这么快完成。“刚开始的3个月,我们贡献出了所有休息时间,坚守在研发一线。关键时刻,党员就是要发挥带头作用,党员身上的精神、责任不能丢。”
其实,像陈明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在亨通集团还有很多。每年评选的各类优秀工作者当中,党员占到2/3以上。集团内部各个党支部均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划分了“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党员在创先争优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亨通的党员队伍,带领万名亨通人,在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新一轮发展中,攻坚克难,将亨通打造成苏州的地标性企业、全国线缆行业的排头兵。
“其实,亨通在1991年成立之初就建起了自己的党支部,最初党员只有3名,如今已逐步发展壮大到721名。党员身份,成为集团内部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重要职位竞聘上岗的第一要素。各级管理岗位80%以上是党员,为集团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亨通集团党委副书记肖耀良说。
“企业发展要科学化,党组织建设要规范化。”崔根良说,一个优秀基层党组织,是社会的一个优秀细胞,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因此,发挥党员积极性和先锋模范作用,能够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能促使企业所在地的老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