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深圳特区报记者盛佳婉
近年来,深圳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由于配置资源能力较差,造血功能不足,需要引入商业机制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成功者已经不满足单纯的经济回报,希望通过经济收益解决社会问题来提升自我价值。在这两者结合下,社会企业便应运而生。
我们是否需要社会企业?它如何助力公益慈善?政府如何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记者专访了市民政局副局长侯伊莎。
深圳特区报:什么是社会企业?我们为什么需要社会企业?
侯伊莎:社会企业的定义到现在还有争议。它不是纯粹的企业,也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组织,而是通过商业的运作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组织形态。我们都知道,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市场又存在缺陷,很多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所以ngo出现了,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但ngo大部分都是慈善组织,现有制度环境下,基本是靠捐赠来维持运营,自己缺乏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机制。而引入了商业运作模式的社会企业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企业有几个特点,首先,公益创投。社会企业家通过“无中生有”,即通过一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其次,用企业之船载社会福利;再次,整合资源、联合发动: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联手共享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发展,从而使政府与社会进入到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另外,影响力评估,通过影响力评估使政府和社会都认同和采购社会企业的产品,使得社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圳特区报:但现在很多人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做公益要远离商业,认为一沾上商业,公益就不纯粹了。您专门到英国考察了社会企业,那里的社会企业发展如何?
侯伊莎: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公益跟商业是分开的,但这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了。事实上,商业跟公益就是一体两面,他们的结合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格莱珉银行,它通过给穷人贷款的方式帮助穷人脱贫。它的创始人尤努斯也由此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英国,社会企业被称为社会发展的第三推动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鼓励社会企业的发展,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让社会企业可以有尊严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营。有一组数据:英国目前有7万多家社会企业,占全国雇员企业的5%;如今,初创企业中有1/3是社会企业;英国的社会企业中有76%-100%的收入来自于市场交易,造血能力很强;而且社会企业通过创新来“无中生有”的能力特别强,英国56%的社会企业在过去一年研发了新产品和新服务,而在中小企业这一比例是43%。
深圳特区报:现在很多企业赚了钱后,也通过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做公益慈善,社会企业跟它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侯伊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成功后,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比如环境破坏。一些企业家希望能践行社会责任,于是便开始做慈善,回馈社会。而社会企业,我认为它是在寻找“市场的良心”。它把慈善的链条拉长了,从企业成立之日起,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有一系列的章程来约束:社会企业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解决社会问题。比如生产食品,从粮食那个环节开始,就要环保生产,不该破坏土壤,质量要符合要求,不克扣员工工资,赚了钱后继续解决社会问题。
深圳特区报: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ngo开始尝试进行一些商业化运作,来摆脱单一靠捐助的模式,已经有了些社会企业的雏形。政府下一步如何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
侯伊莎:首先,我们想通过前海或者是慈展会的平台,来认证一部分社会企业,鼓励民间机构转型,或其他社会力量去做社会企业方面的探索;其次,我们要推动社会企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形成一个有利于社会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另外,我们要引入“影响力评估”这个评价机制,让社会企业的影响力“看得见”,从而增加社会投资。
l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