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6|回复: 2

四川张文平:带领耳农致富的“科普明灯”

发表于 2014-12-23 14:46: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四川张文平:带领耳农致富的“科普明灯”

只要端正态度,踏踏实实为会员和农户服务,让耳农们增收了,我就无愧于心了。——张文平


本人是什邡市最先引种种植黄背木耳的种植户。1987年与家父一起外出取经,不断专研技术,通过反复试验、示范,使黄背木耳栽培获得成功,并初步掌握黄背木耳的栽培技术。1988年栽培的4000袋黄背木耳纯收入达5000元,我取得的成效群众都看在眼里,在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带领农户学,指导农户干,通过几年的努力,什邡湔氐的黄背木耳从当初的4000袋发展到1997年的2800万袋,产值6000万元,纯收入3000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我并没有满足,为尽快扩大规模,1997年底,在各级科协的指导下,通过种植大户的努力,成立了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我担任副理事长(负责全面技术),协会成立后,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运行,并对会员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协会逐步发展壮大,共发展会员3200余户,随之黄背木耳种植规模成倍增加,截止2007年,全镇已种植黄背木耳1.5亿袋,产值2.6亿元,纯收入1.2亿元,2007年全镇仅食用菌一项人均纯收入达6000余元。食用菌协会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各级的肯定,二○○一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二○○五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表彰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镇。
为了更好地增加会员和农户的收入,2007年根据全国黄背木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行情,协会理事会作出了黄背木耳指导价的问题,并将简报分发到种植户手中,按照这一指导价,种植户紧密团结起来,很快价格从原来的7元/公斤迅速攀升到9元/公斤,协会仅此一项决定,就为种植户新增加纯收入6000余万元,受到群众的青睐。
在黄背木耳的发展过程中,我从1990年开始从事黄背木耳原种培育,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不断探索,全面的掌握了黄背木耳的制种技术,并能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向遇到困难和问题的群众给予技术指导。十多年来,累计生产母种近30万支,原种150余万瓶,为广大农户节约资金达100万余元。为农户降低生产种子成本近600余万元。近三年来先后组织食用菌技术培训班85期,共开展了大型的技术培训85次,受训人数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册)。
为了探索黑木耳新品种开发,2004年开始试验种植袋栽黑木耳,从黑龙江引进黑木耳杂交22进行试种,因品种与当地气候不宜,导致近2000袋绝收;2005年又从江苏引进一批品种,种植近2000袋略有好转,每袋产量仅有20g。经过2年的失败,我总结了黑木耳种植失败的原因,于2006年又从中国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一批黑木耳品种,同时购置了大量的书籍和光盘用以学习,共试验种植100袋,产量突破100g/袋,并克服了污染高,出耳期易感染的问题。2007年试验种植黑木耳4000袋,污染率仅2.5%,平均每袋产量达90g,获纯利8000余元。
2010年协会在食用菌无公害化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就菇棚改进使用频振灯、黄板、防虫网等对木耳出耳期病虫害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耳农在出耳期使用农药的频率大大降低了许多,而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已推广300余户近1000万袋种植面积,预计可增加经济效益200余万。更为2011年的食用菌生产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
作为什邡市政协委员和协会副理事长的我,心系群众,服务于群众,2006年,师古镇雷安村陈德建因种植黄背木耳5万袋,在出耳期间出现细菌感染,面临绝收亏本,儿子又患血液病的情况下,经人介绍找到他,经他多次技术指导,当年不仅没亏损,而且还获利近8万元,陈德建感激的说:“是你救了我们一家人”。我助农增收的事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先后被德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劳动模范”、“德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德阳市第一届农民拔尖人才”。2007年9月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2008年3月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优秀农村人称号”。2008年3月荣获德阳市第二届“农名拔尖人才称号”。2010年4月荣获什邡市“第三届科技创新标兵称号。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6:34:17 | 查看全部
感谢登高的温石老师加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6:34:40 | 查看全部
登高的温石老师真给力!向登高的温石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