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半年,很多企业界人士都成了“气象爱好者”,见面第一句寒暄往往是“现在有没有回暖呀?”、“冬天真的过去了吗?”、“还会有新的寒流吗?”那口气,很好奇、很不安、很焦虑。
也许可以不夸张地说,过去的半年,对于许多民营企业家来说,是失去的半年。
一切真的好起来了吗?
我最近在企业界行走,发现了三个很有趣的反差现象。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冷热反差。上面信心十足,股市上涨了、楼市反弹了、石油涨价了、家电下乡了、汽车卖到全球第一了,总之,各种数据显示一切都在好起来了。在很多人看来,保八不是问题。但是,很多地方官员则忧心忡忡。为什么?实体经济没有起来,进出口贸易还在下滑、工业用电还在下滑、厂房租金还在下滑、PPI还在下滑、税收还在下滑……沿海地区一位官员对我发牢骚说:中央要保八,省里就一定要保十,市里就一定要保十二,重点的县区就必须保十四,这样的数据会是真实的吗?
第二个冷热反差,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冷热反差。无论是4万亿计划还是去年11月份以来的巨量放贷,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与之无缘。
现在尚没有数据显示:4万亿元的投资到底有多少与民营企业有关。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就曾公开表示,现在有一个非常可怕的迹象:“4万亿”将被特殊利益集团瓜分。他认为,政府依然习惯于把公共资金切割给国有企业,有些项目规划缺乏科学论证,资金流向不透明,民营企业难以通过公平竞争参与“4万亿”中的项目。
从现在的态势看,今年新增贷款,一是喂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二是去了资本市场。而这两个地方,再怎么花枝繁茂,都不可能直接拉动民生产业和家庭消费。所以,吹起来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大大的泡沫。而从事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几乎少有得益者,要知道,是这些企业支撑着“中国制造”并解决了将近80%的就业。
第三个冷热反差,是经济学家与企业经营者的冷热反差。目前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定,宏观已经触底,微观开始回暖。但是,很多企业经营者对这样的判断却很迷茫。最典型的一个反差事实是:3月以来,原材料开始涨价,对此政学两界欢呼不已。而只有做企业的人知道自己的苦。一位纺织公司老板对我说:过去三个月,棉花涨了四成,有色金属中的铜已经从去年的2.2万元/吨涨到了4万元/吨,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上不去(PPI还是一个负数),现在电要涨了、油要涨了、优惠税收取消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也在想,如果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出现通货滞胀,企业应该如何活下来?
来源:《中外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