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老屋印记
老屋曾是祖上打拼创业的基础,传承着老辈人的坚贞不屈与勤俭孝悌。至今还记得老屋的模样,古朴沧桑,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我们李氏在村里是望门大族,自明初迁来以后,繁衍生息,一本李氏族谱曾清晰地记载了我们庞大家族的支系分布。曾听太奶奶说过,我们的祖上很是了得,白手起家、商贾店铺遍布当时不大的县城,村里也有土地、作坊。事业鼎盛之时祖上为其三子各置了处院落。本以为后辈人会像他们那样光大家业、声名显赫,可兵祸天灾,加上自身的能耐有限,家道逐渐衰败。历经民国32年的那场大逃荒后,三个院落的三十余口人仅回来十来个。长久的宅院荒芜、外人侵占,仅剩东院那间上房。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太平世道就这样构筑了我们的安乐窝,改革开放以后一家人围绕着老屋又建造了一座座泥土瓦房,一个个新家又诞生了,添丁加口就像房前屋后的树木那么茂盛。
第一次印记老屋是在孩童时代。那个洒满春阳的正午我闯进了老屋,从门桥下钻进去的。老屋低矮昏暗,八仙桌上摆着太奶奶的遗像,放有各种贡品,甚至还能嗅到那股浓烈的香灰与焚烧纸钱的气味。太奶奶毕竟仙逝不足尽七。可能太奶奶平时对我疼爱有加,我也不觉得害怕,甚至还奶声奶气地喊她,期待她能给我点啥吃食。
之后的日子里,老屋的门一直锁着,直到逢年过节才打开。老屋大抵相当于李氏宗祠,香烟萦绕中同支系的老老少少都来祭拜、缅怀那些先人。再后来,老屋的正墙上挂着一轴族谱,成了商议红白喜事的地方。老屋倒成了神圣之地。
凡事都经不起岁月的交替更迭与淘汰,老屋也不例外。它是什么时候拆除的,我就不得而知了。11岁那年,老屋的院址上建造了小叔的住宅,小叔小婶外出教学后,爷爷奶奶则守候着这个家,言传身教我们一些家规轶事,直至我们成人立事。(李吉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