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纸上谈兵—换帅风波
秦国使用反间计,宣传秦军不怕廉颇,真正惧怕的是赵括。赵王于是临阵换帅,让赵括顶替了廉颇,造成长平之战失败。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第一,是否需要换帅。第二,假如需要换帅,赵括是否合适?是否有比赵括更合适的人选?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龁攻打上党。赵王派廉颇去救援。廉颇到达赵上党时,秦军已经攻取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
秦军占有韩上党后,王龁坚壁营垒,治军严整,避免与赵军冲突。廉颇治军不严,将士争功。四月,裨将茄见秦军安静,以为秦军畏赵,便攻击秦军哨兵。秦军奋力反击,杀死茄,引来廉颇大举攻秦,长平之战爆发了。
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但秦军仍能不断蚕食赵军,不断攻破赵军营寨。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颇无法制止。赵上党告急。
传统观点:秦军希望速战速决,持久战对秦军不利。不错,秦军的确希望速战速决,但忽略了一点,打持久战对赵军更为不利。打仗不仅是军力的较量,更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较量,几十万大军与秦军对峙已经长达四年,赵国早已不堪重负,只是咬紧牙关苦苦支撑,同样赵国也希望速战速决,早日结束战争。主动出击的确风险很大,但一味的坚守又能支撑多久?再这样耗下去,赵国的国力就会完全枯竭。选择主动出击的战略也是无奈之举。想完成这样的重任,廉颇显然不合适,他也做不到。换帅也就成为必然。至于是否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要另说,很可能赵王早有换帅之意。
几年前,赵括就有一次领兵挂帅的机会。秦军攻打上党,派谁为主帅,赵王有两个人选,一是廉颇,二是赵括。蔺相如举荐廉颇,但田单认为,廉颇本为骑将,善于平原野战,不善于在上党这样的山地环境作战,而且廉颇与秦军交手鲜有胜绩,不如派有在上党地区作战经验,曾经在阏与大破秦军的赵括为将。孝成王再问蔺相如,蔺相如坚持举荐廉颇,而不用赵括。最后赵王选择了廉颇。
对于赵括替换廉颇,当时也有不同的看法。不妨把两种意见列举出来。反对意见:长平之战前,赵括之母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为将,指出赵括在人品方面(并未提到能力)有问题,并说:“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然而赵王不听,于是赵母问,如果赵括战败,自己是否可以不受株连,赵王同意了。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以上这些,成为赵括纸上谈兵的证据。因为他的父亲都不看好他。坚决支持赵括为帅的人就是乐毅。乐毅此人非同一般,诸葛亮曾经自比管仲、乐毅。乐毅的军事才能出类拔萃,绝非等闲。
乐毅虽然卧病在家,但对外面的形势非常了解。乐毅认为,从秦昭王的战略部署来看,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决战,而上党地区就是秦赵决战的第一战场。乐毅认为赵国有能力指挥如此巨战的有四个人,赵括、田单、李牧和他本人。(没有廉颇)此时匈奴大举进犯赵国北部边疆,李牧的压力很大,根本无法抽身。而乐毅染病无法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对于魏冉居陶国对邯郸的巨大威胁,正可以用田单来抵挡。赵括是公室出身,与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挥上党战区的最合适人选。乐毅本人虽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但无碍于给孝成王当一个好军师。孝成王认为乐毅的见解十分深透,对廉颇、田单和赵括的安排可谓各得其所。于是命赵括为将,率军解救上党。
秦国实施反间计,并非说明赵括无能,相反秦军对赵括颇为忌惮。秦国实施反间计,并不在意换谁,真正目的是促使赵王改变策略,速战速决。赵王换帅意味着整体策略的改变,与秦军决战。不论元帅换了谁,恐怕不必赵括强,与秦军决战凶多吉少。假如赵王没有换帅,首先被拖垮的是赵国,退一步讲,最好结果也就是秦军解除对长平的围困,退守上党。廉颇想收复上党简直是痴人说梦。大势所趋,赵国的灭亡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