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事故概况
1979年12月18日,吉林省吉林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厂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火灾事故。此次事故首先是400m3的2#球罐突然发生破裂,裂口长达13m多,大量的液化石油气迅速喷出,蔓延到距离200m远的苗圃,遇到明火(正在杀猪烧水退毛)发生燃烧,在6万多?O的范围内形成一片火海。由于火势太猛,消防装备不适应,无法控制火势。在大火的烘烤下,相临的1#球罐严重超压,安全阀开启,大量液化石油气喷出,助长了火势。经过4个多h的烘烤,1#球罐发生了强烈爆炸,响声远及百余里,火焰高达百余m,4块重达10多t球壳碎片飞出百余m。1#球罐的爆炸,使整个罐区遭到破坏。大火持续23h,烧毁6个400m3球罐、4个50m3卧罐、3000多只液化石油气钢瓶,烧掉600多吨液化石油气,烧坏厂区及附近苗圃全部建筑物和12辆机动车,烧死树苗329万株,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万元。同时烧断66000kV高压输电线路,造成3个变电所、48工厂停电26h,由此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近90万元。此次爆炸、火灾事故共造成32人死亡,54人受伤。
2.事故分析
1)2#球罐裂口的主断裂源在上环焊缝的内壁焊趾处,长达65mm,断口的特征属于低应力的脆性断裂。2)该球罐上下环焊缝焊接质量很差,焊缝的表面及内部存在许多咬边、错边、未熔合、夹渣、气孔等缺陷。事故前在上下环焊缝内壁焊趾的一些部位已经存在裂纹,且这些裂纹与焊接缺陷(如咬边)有关。3)球罐投入使用后从未进行过检验,对制造、安装存在的缺陷未能及时发现与消除。
3.事故原因
1)球罐安装质量差,上下环焊缝存在严重的焊接缺陷,一些缺陷就是裂纹源。当球罐压力波动时,这些裂纹源逐步扩展,波动到达一定次数后便造成低应力脆性断裂。2)使用管理混乱,该厂自1977年投产以来,制度不健全,工作无秩序。领导对球罐的质量与安全情况心中无数;全厂没有一名技术员;操作工也未经技术培训,不懂操作技术。
简评 1979年发生了多起锅炉、压力容器特大伤亡事故,是10年文化大革命必然结果。文革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作,仅1979年,国务院先后批转了《河南省关于南阳柴油机厂热交换器爆炸事故的调查报告》、《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健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报告》;1980年国务院又批转了《关于吉林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厂恶性爆炸、火灾事故的报告》。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原国家劳动总局积极配合相关部委,在石油、化工、冶金、城建系统,开展以查裂纹及裂纹性缺陷为重点的压力容器的大检查,其重点是盛装液化气体的各类储罐和容积大于100m3的球罐。经过近两年的开罐检查,采取积极措施,消除了大量缺陷,保证了各种储罐的安全运行。
近期,一些《事故案例集》或一些媒体在介绍吉林液化石油气厂事故情况时,一些数字与国发[1980]99号国务院文件《国务院批转关于吉林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厂恶性爆炸、火灾事故的报告》不一致。大火燃烧了23h,而不是19h;烧毁400m3球罐6个,而不是5个;4个50m3卧罐,而不是4个450m3卧罐;烧毁气瓶3000多只,而不是8000多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