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29 17:36:37
|
查看全部
认清销售中的陷阱
除去心理因素的考虑,富豪被KODA血洗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这些衍生品的销售环节—以销售利润为主要目标的激励机制,扭曲私人银行的理财顾问行为,进而误导投资者。
前新加坡美林私人银行副总裁ChristopherGoh在美林的研发部门有过多年的工作经历,他表示,尽管购买KODA的合适对象是合格投资者,但这类衍生品的利润率要远高于其他的理财产品。换句话说,卖方是亏损有限,盈利无限;卖方多数是金融机构,肯定会对潜在性的亏损做对冲或转移风险。
因此,理财顾问更多的精力在于KODA产品的销售,并非认真了解富豪的理财需求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判断合格投资者的标准,远非香港证监会规定的800万港元投资额一条。所以,KODA苦主们对银行最大的质疑,并非抱怨产品本身的缺陷,而是直指这些私人银行“没有充分披露存在的风险”。投资者往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免被误导——
从容应对热情服务。中国富豪多半是第一代,理财顾问的热情服务很容易满足客户寻求尊贵尊享的心理诉求,并建立信任关系。在销售KODA等衍生产品时,经常使用“VIP独享”,“某某富豪都已购买”等说辞。作为炫富的一种方式,除了豪宅豪车等有形商品,同样包括投资产品,因而更容易打动富豪。
识破文字游戏。投资者不能被产品的文字包装所迷惑。销售者为了完成销售目标,往往弱化风险强调收益,或者刻意提供有利销售的研究报告,或者通过文字游戏进行包装,比如“双币存款”,“迷你债”,“累计股票票据”、“股票挂钩高息票据”、“外汇期权合约债券”等理财产品,存款、债券、票据名称的背后,并不是已被熟悉的基本投资品,而是真正的金融衍生品,并且大部分产品的投资者处于期权卖方。例如在KODA销售中,部分私人银行以“每日储股票好过储钱”招揽顾客,令不少投资者轻信。
认清风险产品。购买任何一种理财产品前,必须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哪怕其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KODA等衍生产品过于复杂,关于产品的知识在设计者(投资银行)、销售者(私人银行)和投资者之间逐级减少,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方面是三者的专业性水准逐渐降低,存在知识鸿沟,另一方面,设计者为了便于销售,有可能对销售者隐瞒产品的风险信息,而销售者进一步向投资者隐瞒潜在风险,如香港投资者多半是在亏损发生以后才收到产品的条款清单。
切勿盲目下单。即使信任理财顾问,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也要三思而后行。为了追求销售的速度,理财顾问往往没有给客户提供足够的消化时间,甚至没有经过面对面的深入沟通,就通过电话和传真完成销售。以至于在KODA最火爆的时候,市场频现“三分钟一单”的繁荣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