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9|回复: 3

收藏家的舍与得:市场欢迎“以藏养藏”

发表于 2015-1-2 10:08: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识古不穷迷古穷

  不少人说收藏是个无底洞,有多少钱都投的进去。艺术品价值越来越高的今天,作为藏家只进不出似乎很难在行业里立足。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受访的藏家都表示圈里很多藏家、经营者都是缺钱的。总有买不完的好东西,自己喜欢的又不舍得卖。书画收藏家李笠就用“遗憾、幸福、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来形容收藏者的这种状态,“只买不卖没有办法生存,遇到好东西买不了又觉得遗憾。如果不以藏养藏,大部分人都要喝西北风了。”

  即便如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当初为了《平复帖》,卖了三套四进四出的四合院,再加上夫人潘素五千大洋的珠宝。资金压力成为困扰所有收藏家的问题。收藏家陆忠就表示“中国所有的收藏家不管是收近现代的收藏家还是收当代、古代的收藏家,大部分人银行帐号里的钱不多,很重要的一条是他们东西比较多,钱比较少。”

  如此看来,收藏家的以藏养藏无可厚非,自古如此。张伯驹曾有一本《丛碧书画录》,里边记载了不少他收藏过的东西,但是最后张伯驹把这些藏品统统都处理掉,买了他最重要的类似《平复帖》、《游春图》之类的国宝。海上收藏家吴湖帆,也会拿一些自己的作品或是小名头的作品来换一些美术史上流传有序的重要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 10:08:34 | 查看全部
  收藏路上必经的过程

  历数大藏家们的收藏经历,都有一个以藏养藏的过程。而这一出于资金压力看似被动的选择其实也是藏家们收藏层次不断提升之后的主动出击。

  收藏家张宗宪说过“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收藏家”,会买更要会卖。如果没有买卖,可能也就不会造就张宗宪“云海阁”的丰富藏品。更多财力不是十分雄厚的藏家,如果想要自己的藏品更好地升值换代,就要有一些置换。所谓以藏养藏,如果不这么做,也很难使自己的藏品更多元化,使藏品质量更上一层楼。

  收藏是分阶段的,收藏家在不断地收藏过程当中很自然地会调整自己的藏品。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表示,作为一个收藏家要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收藏门类和收藏名头的完整性,就要把自己一些重复的或者不是很精的藏品来进行置换,并不是说这件藏品不好。换一些大名头或者是精品,这个无可厚非。[更多]

  而在收藏家翟建民眼里,搞收藏如果财力有限的话,以藏养藏是一件最好的事情。“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在学习收藏中滚动。收得越来越高,越来越精,这样初玩的藏家才能提升自己,对市场的流通也是一件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 10:09:03 | 查看全部
  市场欢迎“以藏养藏”

  谈以藏养藏,便离不开市场的参与,拍卖公司首当其冲。对于藏家的出货,拍卖公司自是抱着欢迎的态度。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就表示,“我们总是盼着收藏家淘汰一些作品,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拍卖在中国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不断地沉淀,资源越来越少,很欢迎收藏家来参与这个市场。”

  当对艺术品的理解越来越成熟,梳理一个收藏的方向是很自然的事情。藏家林玉柱用苏东坡的一句话“厚积而薄发,博观以约取”来表明自己的收藏观:多汲取收藏的经验,多学习,多交流,在行业里多摸索,经验会越来越多。收藏要梳理一个方向,宁收真不收假,宁收精不收差,要树立精品意识。收藏要有一个主线,要藏得其乐。

  有些藏家因为收藏体系的变化而选择出手的藏品,有些则是觉得对藏品失去了新鲜感。收藏当代艺术的藏家张锐就表示“一个作品跟我时间长了之后肯定会形成审美疲劳,有的时候不弃不离,有的时候确实是觉得看的太多了,已经不能再刺激我了,我希望有一个新的东西进入到我的视觉空间里,让我感受到一种新的变化,人过日子不能天天这么干,但是艺术品完全可以这么干。”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1:50:56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