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4|回复: 0

企业更盼望竞争有序的市场:给项目给政策不如给规则

发表于 2015-1-5 21:17: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喊出的心声,在企业界持续引发热议。

  是什么原因,让企业拒绝政府的“好意”?“给钱、给项目、给政策”的惯用手段为何反倒束缚了企业发展?面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命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让我们一同听听企业和专家的说法。



  扭曲市场、束缚企业,产业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给”出的乱子真不少

  “哪个行业政府干预得多,哪个行业就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举例说,纺织业之所以成功转型升级,原因正在于其没被列入政府重点扶持行业,企业才能根据市场指挥棒确定生产发展。在他看来,政府出台的不少产业政策反倒会成为对企业随行就市、自主发展的一种束缚。

  “过去政府推进一件事,习惯采用对企业‘给钱、给项目、给政策’的做法,无意中就扭曲了市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安耕教授认为,“给”的方式在当前产业政策中十分普遍,效果却并不理想。

  “给”为什么引发争议?

  ——有些“给”,让企业一哄而上某些项目,过剩时又导致该“死”的企业死不了。

  “政府出台政策认定某一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认定某一产业为没落夕阳产业,以此引导企业投资,隐含着政府比企业家更懂市场发展趋势的前提假设。然而这一假设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遭到批判,在中国也被实践证明一错再错。光伏产业如此,钢铁行业也如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研究室主任王继承说。而这种引导常常导致某类投资过热,形成产能过剩。

  就算企业亏损、资不抵债,一些地方政府也倾向于让其活下去,哪怕在税收上、土地上再给些优惠,让企业缓缓劲。这种不恰当的政府干预,成为过剩产能难以化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功能无法发挥。

  ——有些“给”使“钱没花到刀刃上”。

  一家国内领先的通信设备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从国家有关部委获得了数以亿计的重大专项课题资金,本想大干一场,却陷入“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的僵局。原来,该部门对资金使用有严格限制,八成以上必须用于硬件设备采购。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高科技企业创新研发,与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完全不一样,花钱大头不在仪器、设备、材料,而在人工费用,“部委不松口,我们也没辙,钱只好趴在账上。”

  ——有些“给”太随意,“开门揖客、关门打狗”,让企业“受不了”。

  “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时候,抬出土地、税收、手续方面各种优惠政策,很是热情;可项目落地了、工厂开张了,态度就来了个大转变,要么说地方财政困难,该交的税还得交,要么说领导换届了,之前说的不作数。”一位企业负责人抱怨道,企业最盼望政策能稳定、连续、说到做到,“看不到稳定的预期,心里就不踏实。”

  直接干预竞争容易失败,不利于公平竞争

  “给”常常靠不住

  “过去,我们经济落后、市场不成熟,给资金、给优惠政策的扶持有助于各地经济发展;但现在,市场走向成熟,社会资本越来越大,政府应该减少干预、避免直接参与市场行为,做好裁判确保公平。”王继承说。

  其实,暂不论“给”得合不合适,单是审视“给”的方式,就能察觉到它身上的问题——

  “给”的方式,对企业和政府来说,都风险巨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陕西一家搞环保项目的民营企业,市场前景看好,但缺少400万元启动资金。当地政府领导得知后,主动向企业表示要资助600万元。结果,这家企业老板被“吓坏了”:给这么多钱,是要投资控股,还是白给?若拿了钱,赚了跟政府怎么分,赔了又该如何交代?一位专家认为,简单的“给钱”,无论对企业还是政府,都意味着风险,“站在政府的角度,即便企业赚了钱,你也不该要回来,不然就会增加企业负担;如果企业没做起来,那么国家的钱是不是就打了水漂?”

  此外,“给”的方式还会滋生权力寻租空间。个别企业在申请政府部门的奖励资金、扶持资金的过程中,产生请客、送礼等公关费用,有的甚至比最终拿到的补助款还高。

  更为关键的是,“给”的方式,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利用成熟技术,政府利用产业政策瞄准追赶目标、集中要素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的做法,取得了积极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马骏表示,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产业政策的空间相应大幅缩小,政府直接干预竞争往往要承担很高的失败风险。

  一边是有心栽花花不开,一边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产业政策的问题出在哪里?不少专家认为,根源就在企业处于市场前端,直接参与竞争,更懂市场规律,更能预测未来,也更能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尤其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创新节奏很快,往往把政府甩入“看不见、看不上、看不懂”的境地。

  看得见的手,该收手时得收手。随着市场化导向改革步入深水区,产业政策的转型升级更显紧迫。

  去年12月,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清理已有的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除有相关法律依据外,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优惠出让土地。

  “下一步,应逐步全面取消预算资金对竞争性领域的补贴,清理过度干预微观活动的产业政策,用竞争性政策代替过去那种‘挑选赢家’的产业政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

  在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2015年要创新管理方式,探索推动产业政策由倾斜型向功能型转变,“政府定方向、定原则,强化监督指导。”他还表示,要优化资金使用方式,由直接支持具体项目逐步变为吸引社会资本、设立投资基金,把资金用到刀刃上。

  企业最需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给规则才是“王道”

  盼着企业过得好,不给钱不给项目,那该给什么?发展经济提振产业,不靠扶持政策,又该靠什么?

  答案正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很多企业不需要政府来扶,只需要公平的环境。”王继承举例说,现行的《中小企业法》,囊括了资金税收融资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支持等,唯独缺少市场准入、维权方面的举措。其实,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上,我们尚需更多努力。

  ——“地域路障”依旧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制约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原来各省电信局旗下都有系统集成公司,外地企业要想进入该省,必须与该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才行。现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也是如此。有些省市为了照顾本地企业,采取了各种手段:设置技术壁垒、规定产品目录、在补贴上倾斜等等。这也使工信部不得不在去年7月出台文件,明确要一律废止地方推广目录、执行全国统一目录。

  ——行业“玻璃门”仍待打破,放开社会投资仍有潜力可挖。

  “对长期以来民营经济难以进入的领域,要有大的改革动作。”彭森以原油进口为例说,过去管控原油进口,原因主要是担心盲目竞争、抬高油价,但现在油价大幅下跌、需求增长缓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探索改革石油进口管制体制。”彭森认为,下一步改革应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性垄断,特别是加快开放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电信等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的业务。

  在已经放开的领域,步子还应迈得更大些,比如铁路、电信等。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铁路等建设,遇到的难题就是“尚在规划中”“网间价格结算后补盈利”;电信业务移动转售试点中,也有不少虚拟运营商抱怨,从基础电信商拿到的批发价过高,利润微薄让放开颇有鸡肋之感。

  ——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时,需要政府和法律加以协调。

  “某些大企业,仗着市场垄断地位,长期拖欠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货款,这就很不公平。”王继承告诉记者,日本50年前就关注这个问题,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和严厉的处罚措施,“我国也应尽快着手,解决企业地位不对等导致的问题。”又如,很多地方在政府采购中对竞标者的注册资本规模提出要求,也就变相排挤了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正如彭森所说,只有加强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我国经济才能成功跨越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焕发新的活力动力。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东方财富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