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6|回复: 8

[已见刊稿件] 管理到位  青安岗员难“找茬”

发表于 2015-1-9 09:59: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月6日,笔者随川煤广旺公司青安总岗查岗人员深入石洞沟煤业公司,通过下井看现场、询问员工作业规程等形式检查安全,结果让参与查岗人员“败兴而归”,一个“茬”也没找到。
                                               严守“生命”红线
    下午2点20分,我们查岗人员一行在该矿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换好工装准备入井。在井口人车候车点,笔者看到隐患整改公示栏,上面每一项隐患都有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情况,笔者看见上面所罗列的隐患均已全部整改到位。
    在等车的时间里,笔者与当班的员工闲聊起来。一位身挂仪器的工友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问才得知是井下的瓦检工叫何永久,专门负责井下瓦斯检测。他告诉笔者,瓦检工作相当于人们常说的食品卫生监管人员,专门检测井下空气质量,要防止有害气体对从事采煤和掘进工友的伤害。
这时,笔者忽然想到新《安全生产》的颁布实施,问他对此有什么感受。何永久说:“新《安全生产法》的一大亮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安全发展,我认为安全生产工作就应该以人为本,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于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何永久还说:“我们每名矿工,更要严守“生命”红线;加大矿井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力度,强化薄弱环节、薄弱时段、薄弱人群管理,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我觉得还应该加强事故责任追究,真正在全矿形成人人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这样矿井才能长治久安。
                                                  井下整洁无“猫腻”
    14时40分,笔者随查岗人员正式入井。坐在小火车(煤矿平巷人车)里,虽然不像真正的火车那样舒适,但也非常的平稳。在发车前,一名跟车人员绕着整列车巡视了一遍,并叙述道,车辆链接完好,红灯位置悬挂正确,可以发车,随后二声哨响,人车缓慢向百米井下行进。
沿路上,光滑平整的大巷异常宽敞明亮,轨道铺设笔直,电缆、管道吊挂成线。
    同行的广旺公司安监局科级安监员丁勇告诉笔者,石洞沟煤业公司原本是监狱煤矿,广旺公司收购后,按照标准化矿井打造,现在我们经过的是主巷道,这里的干净与明亮完全可以和高速公路的穿行隧道媲美。
    在大约20分钟车程后,我们到达32采区车场,再经过约半小时的步行,笔者早已累得腰酸背痛才发现已经把灯火通明的巷道远远的甩在后边。不远处,看到了星星点点的矿灯在晃动,丁勇说,这就是我们从此查岗的目的地32采区回风巷。
    在现场,所有备用材料排放整齐,巷道打扫的很干净。几名工人正在紧张的钻打炮眼,据了解,由于该矿处于“三软”复杂地质结构,稳定井下巷道需要大量的锚杆固定,形成合力结构。该队一名矿工对笔者说:“虽然今年整体煤炭效益不好,但公司仍然没有减少我们采掘一线的薪资。目前大家很积极,每月都能超额完成了掘进任务。”
                                               青安岗员:“放大镜看安全”
    走到碛头,丁勇拿着矿灯东瞅瞅西瞧瞧,非常地认真。当班人员丝毫没有因为查岗人员的“突然造访”打乱阵脚,而是按部就班地继续着手中的活计。这时一名头戴印有队管字样的工友走上前来,向查岗人员汇报道,“我是队长向勇,当班出勤8人,所有人员状态良好,现正进行打眼作业。”
    当班瓦检员何大尧也向我们汇报了当班瓦斯和一炮三检情况。
    丁勇在碛头上仔细查看了顶板支护,并拿起一根长钎,试图撬一下一块看似活动的矸石,却没能成功。这时,一名工人说:“你们就放心,我们作业前把顶板都处理好了的,没有问题。”
    随后,丁勇转向后面的耙渣机,围着设备转了一大圈,也没发现什么问题。
    笔者也在这类似于挖掘机的大铁块上触摸了一下,除了手套上有些许灰尘以外,也没看出什么端倪。
    向队长走过来说道:“你们还真是细心,都在用放大镜来安全咯。”
    丁勇说:“抓安全,不仅要用放大镜,更要用显微镜来看,我们来查岗,就是来发现问题了,今天,算是白跑了。”
    笔者此次参与查岗,本来带着一种发现问题的心理,却没有发现问题,虽然面子上感觉有些不安然,但心里却是实实在在的高兴。透过石洞沟煤矿的精细化管理,让我们在为该矿管理叫好的同时,希望所有的煤矿都能做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文:戚彪

罗小东 摄

罗小东 摄

  

罗小东 摄

罗小东 摄

钟国强 摄

钟国强 摄

  

钟国强 摄

钟国强 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0:13:2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00:33:49 | 查看全部
此文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 16:08:1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10:09:37 | 查看全部
写得好 拍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5 08:31:15 | 查看全部
这种编小说似得新闻没有任何意义,完全自己杜撰的语言强加于受访者身上。可是中国的媒体和“领导”们似乎都很喜欢这种写法。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1:23:46 | 查看全部
个人见解,新闻要写得可读,“软”,不要像八股文那样框架。
语言杜撰,或许被理解为煤矿人就应该低俗,但该文员工对话也没什么大道理,不知道是何缘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3 02:09:46 | 查看全部
恭喜作品见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5 16:57:4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