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生活到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曲黎敏 女,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特邀顾问。既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多次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讲座,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对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灵有着充分认知和反省的时候,才可能拥有对中华之道的觉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可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从《黄帝内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学习养生之道,就是获知我们人身的奥秘和规律,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和体证。
引子:日常生活中的“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就是“买卖”,做企业就是做买卖,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在中国文化里面,所谓的“东”代表的是“木”,“西”代表的是“金”,“北”代表的是“水”,“南”代表的是“火”,中央是“土”,这就是中医学很重要的理论概念:五行。
那么,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呢?以五行所具体代指的实体来讲,木和金都是可以盛纳之物,而火和水在远古是很难盛纳在器皿当中的,所以呢,一定是“买东西”而不能是“买南北”。
进一步讲,以五行所代指的应象来讲,木、东方代表生发,金、西方代表收敛;而火、南方代表输布,水、北方代表收藏。再说说五行,木在中医里代表肝,火代表心,金代表肺,水代表肾,中央土代表脾胃。肝(木)就是要生发,心(火)就是要疏布,所以心脏从来不会说因为搏动得累了,就会歇一会儿,它要是歇一会儿人就死掉了,心脏永远在那儿跳动着。还有呢,肺(金)主收敛,肾(水)主收藏。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还有一点,比如说“南、北”,可以在感情上应象为“热情似火”和“柔情似水”,两者都是你花钱买不到的东西,是不可以进入到买卖层面的。
在中国古代,我们说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而现在我们却说“金木水火土”,从这里面就很明显地看出古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古代思维是“木火土金水”,这是一个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有运动的、活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人们言行举止中体现的都是文化,重视的是生发,从“木”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生活都是重物质的,所以我们现在说五行都是从“金”开始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古代都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从《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养生的含义:养生发之气
“养生”,我们要养的这个“生”是什么呢?前面说到过的,“东方”主生发,我们养生,养的就是东方,这才是养生之道。相应的,“南方”:我们要讲养长之道;“西方”:我们要讲养收之道;“北方”:我们要讲养藏之道。强调养生之道,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生机的问题。做一个企业最关键的也是在于生机问题,有生机就有希望,“生”是最重要的,养的就是这个“生”,养生发之气。
■学习《黄帝内经》的重要性:生命之学才是帝王之业
《黄帝内经》在中国传统经典当中地位独特,因为它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本以圣王的名字命名的书。
跟它相比,有一本大家都知道的书,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易经》。可是,《易经》只叫《周易》,而没有被称作《文王经》。说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家都要学《易经》。《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为什么这么重视它?因为《易经》是“人更四圣,世历三古”的杰作。
“人更四圣”是说,在一本《易经》里面,有四个圣人都作过文章。首先是创立了八卦的伏羲,然后呢,是作了六十四卦的周文王,第三个圣王是作了爻辞的周公。周公不是王,但如果你学习过儒家的知识,就会知道孔子力倡要恢复的周礼,就是周公之礼,由此可见周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一个大圣人就是孔子,孔子作了系辞。四个大圣人智慧的结晶,足以突显《周易》在传统经典中的地位。
“世历三古”是说伏羲是上古先民的代表,周文王和周公是中古先民的代表,孔子是下古先民的代表。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但即使是这样,《易经》也没有以圣王的名字来命名,而只有《黄帝内经》享受了这样的殊荣。
也许有人会问,中医的经典《神农本草经》不也是以圣王的名字命名的吗?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和《黄帝内经》放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上,因为《神农本草经》基本上只讲药,很少论及医理、文化。周文王之所以没有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易经》,我想是因为他不想夺像伏羲这样的前人的功劳,这也是文王的圣德所在。《黄帝内经》以圣王的名字命名,这就说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意识到了,生命之学才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黄帝内经》:教人如何“内观”
《黄帝内经》所讲的学问,其实是最为寂寞的学问。一提起讲国学,那就是《易经》、老子、孟子、孔子……四书五经全都在讲,而《黄帝内经》很少会被提及。
拿《黄帝内经》和《周易》等书来比较,《周易》是教人向外看,而向外看正是人的习性,人都喜欢向外看,人都是被欲望所驱使的,人们都习惯了向外看。人的身体本身可以满足这种向外看的能力,所以身体本身内在的东西就被忽视了。
和《周易》不一样,《黄帝内经》是教人们向内看,即“内观”。《黄帝内经》阐述了最高明的向内看的道理、方法,它不像西医是采用解剖的方法。所以中医是很了不起的,没有打开身体,就能得知人体内在的气血是什么状态。那么中医是凭借什么去看的呢?就是凭借着“道”,凭借着“象”去看的,凭借着“象”所涵盖的内外、表里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去判断的。所以中医对医者的要求很高,《黄帝内经》这本书是有着“自古圣贤皆寂寞”的遗憾的,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它,这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向内看”为什么很难呢?自古以来,人们都存在认知的盲点,就是对自我认识不清。向内看很麻烦的,每个人都有着那种顺从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不愿意向内看。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向内看都是痛苦。不愿意向内看、不忍向内看,这都是由人的惰性决定的。
向内看的问题,其实对于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来说,都是一个最高的目标,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你自己”,而东方哲学的最高目标是“天人合一”,就是你怎么能够跟天、跟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的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善”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