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9 14:56:02
|
查看全部
“赤兔”则在超过10万份的网上投票中获得了一半以上的票数,名列榜首。除了赤兔马“日行千里”的寓意外,“赤兔”还恰好和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相呼应。很多网友将火星车看作是月球车的弟弟。
“玉兔号”月球车于2013年12月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第一次真切地将中国人的视野带到了地球以外的另一颗星球上,也燃起了人们对太空探测的热情。
当2014年1月“玉兔”在第二个月昼期间遇到故障、面临不能被唤醒的危险时,上万粉丝在他的微博上留言祈祷,吐露他们对“玉兔”的喜爱之情。人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注,不再仅仅从集体主义的爱国情怀出发,而是越来越多地流露出个人兴趣和人文色彩。
同时,这也体现在人们对国际航天大事件的密切关注上。网友们将欧洲空间局首个登陆彗星的着陆器“菲莱”亲切地称为“韭菜”,相关的动漫和图集也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热传。
网友吉驰认为,太空探索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航天精英,“研制火星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科研需要,另一方面更应该满足我们更多人的好奇心”。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在设法营造航天事业的大众语境。从2003年第一次载人航天开始,中国已先后5次、共将10位宇航员送到太空。2013年6月,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神舟十号”飞船上给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科普课。她在太空中制作美丽的悬浮水球,并告诉提问的学生没有看到UFO。
国际问题专家赵楚曾撰文指出,不能从单独的太空科技具体成就上判断一国的太空科技状态,更需要从文化和社会形态上来观察一国的太空科技前景,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成熟、丰富的太空文化的民族才是太空民族。
“最先进行航海和航空的民族获得了近代世界强国的门票,克服更大空间障碍的人群总是最容易接近未来,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赵楚说,“太空活动后发国家的落后不仅在科技本身,更基础的还在于全民意识的落后。”
虽然月球车和火星车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视野引向浩渺星空,但以科学幻想和开拓精神为支柱的太空文化还远没有在大众间普及和扎根。大多数人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来,还顾不上思考星际旅行的问题。
著名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曾对媒体说,中国是一个缺乏科学幻想的国家,传统上不重视科学,现在对科学的态度又太过功利。“今天的国人确实接受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无法变成想象力,无法成为我们自由飞翔的翅膀。”
相比民众在科学幻想方面的欠缺,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则认为,中国航天事业本身应该具备更多一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太空探索,本质上是创新的事业,要去向未知的世界,就不能惧怕失败。”刘慈欣说,“如果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航天的意义何在?”
他认为,这一点,中国要向日本的“隼鸟号”学习。“我看过一个关于‘隼鸟号’的纪录片,日本的地面控制中心显得很寒酸,又小又窄,地板也翘起来了。然而他们的科学家却想到把探测器打到小行星上,最新发射的‘隼鸟二号’还要从小行星上采样返回,这需要何等无畏的创新精神?”
“地球只是一个暂住的地方,人类的未来在太空中,我们要更勇敢一些。”刘慈欣说。(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