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8|回复: 4

中国火星车燃起“红色星球梦”

发表于 2015-1-9 14:55: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全晓书 喻菲)从小看着科幻小说长大的王东光一直努力地想把自己对太空的痴迷传递给女儿。这一次,他觉得没有白费苦心。
    一个半月前,他鼓励9岁的女儿王怡君参加了新华社“穿越中国”网发起的“寄语火星车”征集活动。“现在,她对火星很关注,希望这点兴趣的火花能一直燃烧下去。”王东光说,“以前,我试着给她买书,带她参观一整天的天文馆,但可能因为是女孩儿,她都不太感兴趣。”
    中国火星车的雏形在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刚刚结束的“寄语火星车”活动正是以此为契机,就火星车“该长什么样”“去火星做什么”“叫什么名字好”这三个问题向公众征集意见。
    活动在这个近年来频频取得航天突破的国家掀起了一股“红色星球热”,组织方收到了上万份回复,参与者以青少年居多。他们对中国可能在这颗数亿公里外的星球上开展的科学探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他们五花八门的回复中,火星车有方形、球形、蛋形、梭形等不同外形;或者像蝴蝶、甲壳虫、蜘蛛、乌龟等各种动物;还有的像变形金刚一样,可以自由收缩和伸展自己的机械臂、摄像头和太阳能板。
    让活动评委、“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最感意外、也最喜欢的是网友吴长熹“不切实际”的想法。吴长熹建议,采用高硬度和高韧性的合金,设计一款像章鱼或者海星一样的火星车,从而最大限度克服火星上引力小、地形不明的困难。
    虽然认为效率低下的爬行方式在现阶段不可行,曾经带领团队研制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的贾阳还是忍不住为“软体”火星车点赞,因为它超越了传统的轮式、腿式或履带式火星车的“思维定势”。
    网友们还在回复中赋予了火星车完善的功能,包括检测大气成分、绘制星球地图、采集岩土样本、寻找生命痕迹、培养果蔬植物等。不过,不少网友认为,作为人类的使者,火星车不该一直是个严肃呆板的“理工男”,不时也要展现一些艺术家和外交家的气质。
    童骏民希望火星车在日落时画上一幅沙滩画;宋宇豪建议火星车在火星地面上写下汉字“你好”;赵鑫希望火星车播放各种音乐,甚至跳上一段“广场舞”;刘世峰则建议,中国火星车应该和外国火星探测器进行友好“会晤”。
    还有网友指出,从第一辆火星车开始,中国就要着手为未来人类移民火星做好准备。项栋梁建议火星车携带一个藻类培养球,因为藻类处在碳基生命食物链的最底层,同时有望改良火星大气,“给未来人类打下一个可能微不足道但意义深远的基础”。
    “这些描述,很多富有想象力,也有一定科学性。有的体现了中国特色;有的带有童真;有的在今天看来,虽然不那么专业,却为未来人类在宇宙的生存标识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活动评委、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说。
    而网友们最热衷的,是给火星车起名字。王怡君在父亲的帮助下,给火星车取名“萤火虫”,其灵感来自于古代中国人对火星的称呼——“荧惑”。这个名字最终入围活动前十名,其他热门的名字包括“开拓者”“遥望”“星火”“朱雀”“哪吒”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4:56:02 | 查看全部
“赤兔”则在超过10万份的网上投票中获得了一半以上的票数,名列榜首。除了赤兔马“日行千里”的寓意外,“赤兔”还恰好和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相呼应。很多网友将火星车看作是月球车的弟弟。
    “玉兔号”月球车于2013年12月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第一次真切地将中国人的视野带到了地球以外的另一颗星球上,也燃起了人们对太空探测的热情。
    当2014年1月“玉兔”在第二个月昼期间遇到故障、面临不能被唤醒的危险时,上万粉丝在他的微博上留言祈祷,吐露他们对“玉兔”的喜爱之情。人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注,不再仅仅从集体主义的爱国情怀出发,而是越来越多地流露出个人兴趣和人文色彩。
    同时,这也体现在人们对国际航天大事件的密切关注上。网友们将欧洲空间局首个登陆彗星的着陆器“菲莱”亲切地称为“韭菜”,相关的动漫和图集也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热传。
    网友吉驰认为,太空探索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航天精英,“研制火星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科研需要,另一方面更应该满足我们更多人的好奇心”。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在设法营造航天事业的大众语境。从2003年第一次载人航天开始,中国已先后5次、共将10位宇航员送到太空。2013年6月,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神舟十号”飞船上给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科普课。她在太空中制作美丽的悬浮水球,并告诉提问的学生没有看到UFO。
    国际问题专家赵楚曾撰文指出,不能从单独的太空科技具体成就上判断一国的太空科技状态,更需要从文化和社会形态上来观察一国的太空科技前景,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成熟、丰富的太空文化的民族才是太空民族。
    “最先进行航海和航空的民族获得了近代世界强国的门票,克服更大空间障碍的人群总是最容易接近未来,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赵楚说,“太空活动后发国家的落后不仅在科技本身,更基础的还在于全民意识的落后。”
    虽然月球车和火星车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视野引向浩渺星空,但以科学幻想和开拓精神为支柱的太空文化还远没有在大众间普及和扎根。大多数人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来,还顾不上思考星际旅行的问题。
    著名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曾对媒体说,中国是一个缺乏科学幻想的国家,传统上不重视科学,现在对科学的态度又太过功利。“今天的国人确实接受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无法变成想象力,无法成为我们自由飞翔的翅膀。”
    相比民众在科学幻想方面的欠缺,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则认为,中国航天事业本身应该具备更多一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太空探索,本质上是创新的事业,要去向未知的世界,就不能惧怕失败。”刘慈欣说,“如果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航天的意义何在?”
    他认为,这一点,中国要向日本的“隼鸟号”学习。“我看过一个关于‘隼鸟号’的纪录片,日本的地面控制中心显得很寒酸,又小又窄,地板也翘起来了。然而他们的科学家却想到把探测器打到小行星上,最新发射的‘隼鸟二号’还要从小行星上采样返回,这需要何等无畏的创新精神?”
    “地球只是一个暂住的地方,人类的未来在太空中,我们要更勇敢一些。”刘慈欣说。(新华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5:32:15 | 查看全部
登高的温石老师真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5:32:31 | 查看全部
登高的温石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9 15:32:45 | 查看全部
向登高的温石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