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歌词深处,表达出来的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受害者思维”。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问题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逃避心理。人总会本能地唾弃“被挞伐的狠角色”,犹豫地放弃“被尊敬的好角色”,然后顺水推舟扮成“被同情的角色”。
现实实生活中,很多人明明觉得自己为人处世真诚友善,可遇到问题还是常常被人冷淡、误解甚至作为攻击和发泄对象最后,他们陷入埋怨、懊恼的情绪之中,感叹“苍天没眼”。
这个世界的确如此不完美,我们可以见到很多自认为“生活不幸”的人,他们满脑子的“受害者思维”,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于是,他们必须找人来听自己诉苦,听自己讲“凄惨故事会”。
如果一个人在网上购物被骗了,他会和同学或身边的朋友倾诉,一起讨伐那个无良的商家是多么可恶;如果一个女生失恋了,她的女伴会集体聚集起来,陪她 喝酒,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如果一个人上午被老板骂了一顿,他很快就会和几个同事互相吐槽,成立受害小队,他们在中午聚餐,主要任务是在一起讨论自己的 老板有多变态……
刚开始,大家或许都会怀着善良的心听着他们一遍遍讲述着关于这个人的“凄惨故事会”,然而,时间长了或者总是一遍遍地重复,这个人就会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似的一味地怨天尤人,那随之而来的是朋友的远离和亲人的负气,更多的是会影响自己再次选择幸福。
中国真是一个盛产怨妇、怨夫的国度。不论电影里小说里还是现实生活里,总能看到一群群女人淌着眼泪拖着鼻涕说:“你这个没良心的……”两口子吵架 了,不论是谁有理谁无理,她寻定是哭到稀里哗啦:“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跟单位同事意见不合,回过头来他一定愁眉不展怨天尤人:“为什么他们全都欺负 我?!”一点点小事,他能联想发挥到极限;些许小矛盾,她能夸张到无限大。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天下人全都负了我!
一旦“受害者思维”弥漫,不仅会使生活变得不晴朗、不快乐,还会使我们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觉得自己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 责任和义务,甚至内心变得狭隘。本想以退为进,仿佛也省事。却把自己的角色囚禁在一个尴尬的弱者、病者的位置上。唉,还有什么比当一个弱者更悲哀的?不仅 悲哀,伤害自己,还绑架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