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年来,一些厂家又开始把自己手中的经销权再度下放给经销商。在经过了一轮:找总代理--到自建终端,自产自销--再到把经销权交还给经销商。厂家的经营思路似乎又回归到了起点。究竟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否意味着厂家经营思路的倒退呢?
任何一件事的产生,必有其“根源”。很多厂家之所以会主动放弃经销权,并将其下放给经销商,也自有其放弃的道理。我们不能单从字面的理解来评判“坚守”和“放弃”的对错,而应运用市场价值标准来衡量。其实,不论是厂家的自主经营,还是找经销商,都是各有其利弊的。而最终让厂家做出放弃自主经营权的决定的,也是出于对利弊的权衡。也就是说,当一个经营行为“利”大于“弊”时,该经营行为就是积极和有效的;否则,就属于消及和无效的经营行为。商品社会,任何一个经济组织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赢利。因此,其在经营中的一切行为,也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达成。然而,市场绝非“世外桃园”,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厂家要想有好的市场表现和发展前景,就得学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赢利!
下面,我们就从“风险控制”和“赢利”二方面看看厂家在把经销权重新下放给经销商后,能得到些什么?
资金风险控制
厂家自己把货铺到大卖场,动辄就是上千万的货款压在卖场。而且,随着零售终端的不断增多,厂家的资金风险也越来越大。谁也难保证,这些卖场中会有哪些因经营不善而关门倒闭的。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厂家面临的资金风险会越来越大。而如果把终端的运作交给经销商,则可以很好地控制这种资金风险。毕竟,经销商取得厂家商品的经销权,是需要先打款后进货的。厂家可以通过对经销商资金实力的考查,来检验经销商是否具备抵抗资金风险的能力。也就是说,厂家是拿经销商的钱去与卖场做生意。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黄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