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智能机器手臂写毛笔字。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随着新年大幕的开启,2014年已成为历史年轮上的一道印记。如果细细观察2014年的产业轨迹,不难发现,过去的一年中,有两大产业炙手可热,并被预言进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两大产业便是智能穿戴行业和机器人行业。
2014年,在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两大行业汇聚下,可穿戴设备风生水起,无论是展会还是电商平台上满满都是可穿戴设备。
作为深圳的工业重镇,宝安敏锐地嗅到了这股产业发展的春风,并计划依靠现有的产业基础在智能穿戴领域和机器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记者了解到,2014年,宝安可穿戴设备产品产值占到深圳六成以上,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从事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企业达到近60家,许多企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领先地位。
同时,记者也通过调查了解到,宝安现有的智能穿戴和机器人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行业聚集度不高,想要实现行业的突破性发展还亟需产业规划和扶持引导。根据规划,宝安未来将把这两大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重点,通过组建智能穿戴、机器人行业联盟,引进行业内龙头落户,打造智能穿戴、机器人行业集聚的科技创新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扶持智能穿戴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深圳智能穿戴产业年产值六成来自宝安
从智能腕带到智能脚环,从智能手表到智能眼镜,从智能跑鞋到智能外套……近两年来,智能穿戴设备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国内外科技龙头企业已全面聚焦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较2013年实现了成倍增长,未来行业市场将迎来爆炸性的新发展。
宝安也不甘落后。“宝安有先进的电子制造业根基和敏捷的制作能力,可以迅速地实现产业化,这是宝安发展智能穿戴产业最大的优势。”宝安区投资推广署负责人告诉记者。
宝安区科技创新局数据显示,目前宝安区参与到智能可穿戴产业链的企业约有200家,直接从事可穿戴终端设备生产的企业约有100家,每周仍有2至3家转型或新成立企业投身到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开发应用与产品生产。区内企业生产的可穿戴终端设备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手镯、智能眼镜、智能电子血压计等,全深圳可穿戴产品大部分由宝安的企业提供生产,产值占到了深圳该行业60%以上,据估算2014年宝安区智能可穿戴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位于石岩街道的奋达科技便是宝安智能穿戴行业的企业典范。奋达可以提供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硬件、软件到云服务等一体化的服务,其生产的智能手环有监测睡眠等9个功能,已经开始量产,并收购欧朋达布局移动智能终端金属外观件产业。三诺电子、哈波智能、扬瑞科技等企业也是行内代表性企业。
“不过,从全区情况来看,这个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且大部分以为产品方案贴牌代工为主,”宝安区科创局负责人表示。哈波智能科技公司负责人也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刚刚起步,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开发,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比较严重,“希望宝安进一步鼓励此类产品的技术开发,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引导企业对品牌的培育。”
下一步,宝安将加快推动区内可穿戴行业的集聚发展,把可穿戴设备企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企业、共性服务平台整合到专业创新园区内,打造上下游企业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引导企业开放合作,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推进相关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进一步引导企业立足产品功能特色发展,引导企业进入细分市场,在产品设计上实现时尚、轻便、智能、服务、个性化,加强具有自身特色的功能设计研发,撬动细分市场客户群的消费需求;加快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完善优化,可穿戴设备更大的市场前景主要来源于服务使用可穿戴设备用户的大数据及应用软件行业,重点推进可穿戴设备数据使用的模式创新和技术整合,逐步培育医疗、教育、安防、社交等方面的数据服务平台方面的企业群。
着力培养工业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
位于宝安西乡街道同富裕工业园的深圳市恒拓高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工业自动化的实践者”为发展方向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研发的夹持系统可有效地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目前主要供应国内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
机器人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以工业机器人领衔的智能制造装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化工等几乎所有工业行业中。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数量规模达到34714台,同比增长92%。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信部将组织制订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
近年来,宝安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始意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通过研发和装备机器人及相关产品成为它们进行转型升级的措施之一。记者了解到,目前宝安类似于恒拓高公司从事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企业约有60家,企业产品涵盖工业机器人、工业机械手臂、自动化生产成套设备、自动搬运设备以及相关功能部件等。其中机器人(含自动化设备)年产值过千万的企业有20家,中源科技、劲拓、创世纪、吉阳自动化、鼎泰数控、深科达、日东电子7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
“公司的发展得益于宝安在机械自动化、电子行业长期以来的积累,宝安区也注重创新驱动,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了30多项实用型专利。”恒拓高公司负责人表示,另一家生产机器人的代表企业杨森精密机械公司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已经销售到全球20多个国家。
但是,与智能穿戴行业类似,宝安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也缺乏规模体量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集聚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国内机器人市场巨大,但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必须立足宝安产业资源,加快创新,推动资源对接,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宝安区科创局负责人表示,宝安将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引导企业避开国际巨头已占据的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放在本土特色产业需求的方案解决,引进或培育行业龙头;推动企业加强与深圳本地具有工业机器人专业优势的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快速解决应用技术难题和院校资源的成果转化问题;借助宝安电子信息企业数量众多的基础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产业化,通过采取技改补贴、实施科技应用示范、开展产品推介等方式,加快推进机器人生产企业与传统生产型企业对接,大力提高传统生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机器人企业开拓本土市场。
杨森精密机械公司负责人则认为,宝安有良好的自动化产业生产链,可进一步通过行业协会、行业联盟等方式来加强交流共同推动发展,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未来组建行业联盟 拓展发展空间
智能穿戴行业和机器人行业成为宝安未来转型升级的重点之一。宝安区委书记田夫就公开表示,宝安将在新的发展期间突出四大计划,即“龙头企业的培育计划”、“上市企业的倍增计划”、“园区企业的聚集计划”以及“国际人才的引进计划”,加快宝安的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和社会转型融合。智能穿戴和机器两个新兴产业正是宝安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宝安区坚持以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为发展标杆,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定不移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加快从经济大区、产业大区迈向经济强区、产业强区、创新强区,宝安要充分把握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结合宝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孵化能力,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转型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宝安将从四个方面推动智能穿戴和机器人产业发展。
组建行业联盟,围绕两大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组建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行业联盟促进两个高新技术行业拓宽发展思维,深化产业合作。2014年10月,宝安就已组建了宝安智能穿戴行业协会,以协同开拓的方式营造产业链聚合发展的模式与氛围,并提出可穿戴产业未来发展目标的“百千万计划”:力争通过5年时间,在全区可穿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可穿戴产品100个,实现智能穿戴产业产值1000亿元,培养培训10000名智能穿戴技术人才,让可穿戴产业真正成为宝安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开展技术攻关,着力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两大产业企业的科研活动加强引导,支持可穿戴设备、机器人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参与制定或制定技术标准,提升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
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可穿戴设备、机器人行业集聚的新型创新园区。借助民营园区资源逐步建设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与云计算、机器人行业专业性载体,突出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与资源在园区中的集聚发展。
加强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引进。重点支持区内现有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可穿戴设备、机器人行业企业加快发展,在细分市场上培育出领先企业;重视对关键技术项目与企业的引进,引入行业重点企业,逐步壮大行业优势群体。
来::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