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3|回复: 3

"掌上颐和园"解说112处景点 探秘颐和园深处的神奇地

发表于 2015-1-15 19:41: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许心怡)颐和园官方APP日前正式上线。作为一种全新的智能参观方式,这款手机导览软件为游客提供导游、讲解、查询等多种服务,根据PS定位功能为游客自动解说颐和园112处景点,方便游客游览。
颐和园有关负责人介绍,颐和园APP由颐和园管理处官方推出,基于8万多字颐和园讲解资料以及160多张图片,涵盖颐和园112处景点信息及9条精品线路推介,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及语音方式,为游客提供游览线路推荐、景点自动推送、电子地图定位、游园百科和信息检索等服务。
游客可先在网络应用市场免费下载颐和园手机导览软件。进入颐和园后,便可在手机上收到游览线路及沿途景点介绍信息;在园中漫游时,软件也能根据游客所处位置,自动提供相应景点的图文介绍和语音解说,供游客选择。
据悉,这款APP最大的特点在于应用了传感设备进行定位,可对50米范围内的客户端进行调节式触发,向游客自动推送当前位置的景点信息。
颐和园表示,借助精准的GPS位,游客可随时查询在园内位置,并获取内容丰富的游园信息,让自助游览更舒心,“不走冤枉路”。
探秘颐和园深处的神奇地
颐和园是清廷修建的最后一座行宫御苑,是慈禧太后的“夏宫”,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颐和园,到底有哪些神奇的景致、神秘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德和园(资料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9:41:54 | 查看全部
德和园:慈禧在此听了人生最后一场戏

德和园是颐和园内专为慈禧看戏修建的大型建筑群,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的仁寿殿北边,被誉为经典的园中之园。从1891年到1895年建成,消耗白银71万两。这里原为清乾隆时期怡春堂旧址。德和园的地基就坐落在怡春堂遗址的废墟上,全园占地面积3851平方米,是一个四进院落,以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大戏楼翘角重檐,气势恢弘,庄严雄峻,令人赞叹。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慈禧太后在此听戏多达300余出。1908年9月,就在她死前一个多月,她还在这里听了最后的一场戏。

“德和”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此楼专为慈禧看戏而建,大约也是取这个意思。大戏楼是舞台,扮戏楼是演员化装的地方,正对着大戏楼北面的颐乐殿,即是慈禧看戏的地方。颐乐殿里面设有宝座和供慈禧休息的寝室等,装饰陈设颇为讲究、奢华。慈禧是个戏迷,也很懂戏。听戏的时候,常常听着演员唱,她会拍腿击节,有时还跟着哼唱几句,兴致来时,还会粉墨登场,演个角色。不少京剧名家在这里唱过戏。

屏蔽此推广内容据清宫史料记载,德和园第一次上演大戏是光绪二十一年的七月二十四日。当时,上演的除南府及太监演的“本家戏”外,多是外班戏。如四喜班、同春班、春福班、三庆班等。有许多著名的演员如谭鑫培、孙菊仙、陈德霖、汪桂芬等他班名角作为“内廷供奉”曾多次应召入园为慈禧演出。

德和园戏台不仅在平日要常常为慈禧演戏,逢年节庆典,还要“前三后五”演连轴大戏。戏台上演的戏目,要在演戏的前一日,由南府总管商选后交大总管李莲英呈送慈禧御览,如无更改,便照此演出。

慈禧每到颐和园的第二天就要到德和园入座颐乐殿看戏,她看戏的时间一般从早晨9时到下午6时,看戏的位置并不固定,有时坐在颐乐殿内正中的宝座上,有时坐在殿西侧窗下的炕床上,累了就到西间暖阁内休息,饿了则在殿内东二间临时拼起的三张大桌子上用餐,有时台上歌舞正酣,而慈禧却在宝座上打鼾入梦了。颐乐殿两侧各有十间看戏廊,是被恩赏的王公大臣看戏的地方。当时能得到这种恩宠的也不过四五十人,王公依爵位辈分、大臣依官阶品级分列两厢,都有固定位置。开戏以前,慈禧在颐乐殿升座后,全体王公大臣行礼谢恩,然后由宫监在戏台两个角柱之间,拉成八字形帐幔,使慈禧和王公大臣们的视线隔开,称“隔座”。美国女画家卡尔回忆,她在颐和园为慈禧画像时,曾在德和园中被“赏看戏”,她和后妃们一同站在颐乐殿廊下,台上正表演舞龙,后妃们互相递着眼色,悄悄地退入殿内。这时,龙嘴喷出水柱,水溅了卡尔一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9:42:46 | 查看全部

万寿山(资料图)
万寿山:乾隆为给母亲祝寿改造荒山而成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的时候,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瓮山就是现在的万寿山,而西湖就是现在的昆明湖。
当年的瓮山可不像今天这么漂亮,只是一个什么也不长的,光秃秃的荒山。西湖原来的形状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当时看上去像半个月亮,而它的位置是在山的左面,并没有像今天的昆明湖几乎包围了万寿山。所以从园林的角度来讲,这个地方并不是理想的场所。因此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是1749年的冬天,乾隆就动员民工挖湖,把原来西湖的面积扩大。最早的西湖东边还有一道西堤,等到扩建的时候就把西堤中间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在南湖岛的那部分留了下来,而其他的部分全部被挖掉了。就这样一直往东开拓,拓到现在的东堤。从此这个湖的形状也变了,由最开始的月牙变成了一个桃形,有点仿照西湖的样子了。这湖里挖出的土就被堆在了万寿山上,山的形状也变了。原本什么都不长的荒山,被加上土以后又进行了绿化,这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万寿山。

颐和园文昌阁(资料图)
文昌阁: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很多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的文昌阁,为一座城关式的建筑。“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众仙人的一员,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文昌阁是目前颐和园园内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城基上原为三层楼阁,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二层。
当年的文昌阁与今天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年的文昌阁是三层建筑,而且旁边小亭子有两层檐。原始的文昌阁比现存的文昌阁高出一大截,而且装饰更为精美,上面还有一座西洋大钟。可以看出在清漪园时代的文昌阁整个建筑都是比较独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颐和园是慈禧重修后的景象,因为当时的财政原因,将三层的文昌阁修成两层,这样整体的形象和感觉就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好多。
其实不只文昌阁,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慈禧重修过的颐和园,许多建筑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两层的昙花阁变成单层的景福阁,三层的香岩宗印之阁也变成了单层,还有许多完全消失的高层建筑,如西堤上的景明楼,湖中心的治镜阁、凤凰墩,后山构虚轩、花承阁等。
文昌阁一方面是颐和园的陆地关口,另一方面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里面讲究对称。当年的文昌阁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管文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西面的宿云檐,那上面供奉的是关圣帝君。一文一武,遥相呼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9:43:10 | 查看全部
治镜阁:颐和园“水牢”真相
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座孤岛,这里常年封闭,无路可通。冬季有人踩着冰过去,发现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有人传说,这里以前是颐和园的秘密水牢,专门关押不听话的宫女和太监。于是“颐和园中有水牢”的说法不胫而走。据说当年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发现岛上有城墙和高台,怀疑这里是清军的岗哨,吓得他们不敢贸然前进,远远地向岛上发射了一通炮弹后,立即撤走了;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让一切的传说成为了悬案。那么颐和园中这座最具传奇色彩的孤岛过去究竟什么样?以前真的有水牢吗?
这座孤岛上的建筑叫做治镜阁。因为治境阁是建在湖中孤岛之上,四周都是水,没有陆路连接,因此在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的时候躲过了一劫。
不过今天如果您有机会登上小岛的话,就会发现,偌大的治境阁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堆残垣断壁,那么这么大的一组建筑是如何消失的呢?按照目前的资料推断,这个湖中建筑并非毁于战乱,而是在慈禧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缺少木料,直接将治境阁拆除。
治镜阁很有特色,它的外层有一个大概五丈高的一个城,里边有一个比外城高一倍的一个城,在这个城台的上边建起三层楼阁,这个三层楼阁按宗教界的说法算是坛城式的建筑。它以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表现藏传佛教的宗教理念。过去因为它是禁区,没有人去过,所以人们对这个建筑它究竟是干什么的产生了猜疑,以至于后来有人说这是一个水牢,宫女太监犯了错误就关在里面。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治镜阁在清漪园的时候就是个比较重要的建筑。乾隆年间一个画家叫弘旿,是一个宗室,他画了一幅畿辅水利图,里边就有关于清漪园这部分,从图中能看出治镜阁所占的体量还是相当大的。治境阁的造型是仿造坛城修建的。坛城,梵文音译“曼陀罗”,是佛教世界的宇宙模型,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法时陈设和观想的重要道具,治镜阁两道城墙加上高台楼阁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小坛城,而通过匾联,它又把汉族古典文化融入到西藏佛教建筑中。乾隆对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造诣颇深,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中处处体现了佛教的含义和象征。
那治镜阁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呢?在清朝的时候,在皇家园林里边的这些建筑物中放些什么东西,譬如说,有些什么家具,家具上放了什么古玩,墙上挂了什么,都有详细的记载。清漪园它有三十六个点,每一个点都有一个陈设清册。按照册中记载,治镜阁有三层,第一层进去有一个平台,是用木头做的,有的叫它地平床,现在故宫、颐和园都有。在这平台上面有皇帝的宝座,宝座的旁边还有两个蓝翎羽扇,这只能是皇帝的东西。另外一个墙上还挂了一口宝剑,您想想,如果是关太监的地方还放个宝剑在里边做什么?绝对不可能。

颐和园佛香阁(资料图)
佛香阁:佛像引发的离奇事件
要说这颐和园中最有名、最具传奇色彩的,那就得说是佛香阁了。想当年乾隆爷修清漪园的时候,这佛香阁本是仿照杭州六和塔,按照九级浮屠设计的,也就是九层。没成想这塔修到八层时居然倒了。与此同时,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发生火灾。乾乾隆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改变设计,变成了三层。可要说佛香阁最离奇的事,那还得说是发生在建国后的一次事件……
现在颐和园佛香阁里面的这个佛像,它是怎么来的呢?故事还是比较离奇的。佛香阁从1966年到1989年,一直没有开放,里面的佛像一直是空的。到了1989年的时候,因为当时是建国四十周年大庆,希望把佛香阁开放展现给人民群众,当时佛香阁里面如果没有佛像的话,觉得很别扭,但是时间比较紧,重新铸一个佛像也不太可能。其次,重新铸的佛像到底是恢复慈禧时期泥的呢,还是恢复乾隆时期铜的,也是个争议。而且就算是恢复铜的,重新铸也来不及。当时就有人提议,说能不能找一尊佛像,搁到佛香阁里面,这样的话,一减少成本,其次时间也来得及,同样又恢复了佛香阁作为佛教建筑的一个功能。这时就有人说,好像北京城里头鼓楼西边那边有一个庙,里面有尊佛像,而且佛像的体积、体量及规格,和历史上佛香阁里面的很相像,所以当时就经过寻访找了这个庙。
[url=http://c.alimama.com/][/url]
屏蔽此推广内容




这个庙当时是一个小学,在学校里找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佛像,就把这个佛像从北京城里运到了颐和园,当时据说是用直升飞机连夜给运出来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这个佛像运到了颐和园之后,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当时从城里运来的佛像并不完整,残缺了一块,在佛像的脑袋顶上少一个盖子,看上去感觉很是别扭。
正当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人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颐和园昆明湖中游泳的时候,捞起过半个佛头,也是铜的。当时交到青龙桥革委会,经鉴定不是颐和园的东西,但由于是在昆明湖发现的,所以暂时就放在了颐和园的仓库中,这一放就十几年啊。反正现在也没有合适的东西,不如把那个佛头拿来试试,看能不能放到佛像头上,先应付一下。这么一说大家觉得可以试试,这一试不要紧,不当不正,正好放在佛像上,严丝合缝,看样子这两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体的。一个是从城中庙里找来的佛像,一个是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为什么会合到了一起呢?这个谜到今天也没能解开。(摘自《秘境观察之悬疑解密》)
(本文参考:新华网 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