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宝”有无奈 改变需时间
那么,博物馆偏重“晒宝”,观众看展喜欢“看宝”,和近年来“收藏热”的推波助澜有无关联?宋向光认为关系并不大,“应该主要还是博物馆自身的问题”。博物馆本身是兼具知识积累、科学研究、社会教化的机构,本应更多地重视内容建设,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夯实学术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达到教化社会的效果。不应该通过文物博眼球,通过热捧高等级文物来“提升”博物馆的“等级”。另外,也需要对公众进行相应的培育,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博物馆的多方面功能。
不过记者发现,其实“晒宝”也是当下一些博物馆推广时的无奈之举。除了一些声名远播的标志性博物馆,国内大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迎客”难的问题。记者曾经在旅游旺季参观过西北某著名的省级大馆,发现游客寥寥。这个馆并不缺乏“国宝”,若干藏品还曾经登上过邮票,可见其珍贵,但一般市民就是“不买账”。在某县级市的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大量出土于公元前的历史遗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珍贵藏品,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个博物馆大白天通常是锁着门的,参观需要预约。有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年轻人,包括学习社会科学的,在参观博物馆方面的主动性都不足,多数博物馆最主要的客源是外地游客。而很多游客参观博物馆的动机也并非真的对博物馆有兴趣,只是为了拍照留念,表明“到此一游”而已;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作业,写“观后观”。其实,如果有一个地方,不用上课,却可以满足人的好奇心,启迪智慧、激发想象,从此上下求索,这个地方就应该是博物馆。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一座博物馆一定要有趣、有味道,才会令人流连忘返,来了还想再来。这目标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博物馆是门学问,也有相当多的规范和标准。面对观众时,如何吸引他、留住他,是第一要务。在观众基础尚称不上雄厚的今天,通过“国宝”这把钥匙先把他们吸引到博物馆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权宜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