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9 16:56:18
|
查看全部
该公司还采取其他缩短采购前置期的办法。比如对于有一定用量、用量较稳定、设计变更少的物料,该公司通过寄售来让供应商在现场建立库存,维持一定的库存水位,同时按照预测来补货。这看上去是给供应商库存负担,但减少了赶工加急,也让供应商的生产安排更加平稳,生产成本会下降。这样,对采购方来说,如果计划到位、需求相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采购前置期为零;对供应商来说,除了生产成本降低外,供应商一般会得到一定的业务量承诺,降低了业务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从而也降低成本。要知道,在供应链上,不确定因素最终总是以成本的方式显现出来。
其二,全面缩短生产、调试、安装周期。2000年前后,该公司全面导入精益生产,对传统的生产线进行改组。结果是有好有坏,总体效果不理想。精益生产的看板管理体系等简化了物料流,生产现场更加井井有条,生产线员工的效率显著提高。但是,设备行业的周期性很强,业务起伏波动非常大,对精益生产是个挑战——精益的前提是稳定的生产计划,比如丰田生产汽车,每天、每周、每月的产量都尽可能地稳定。但对于极度的需求变动,比如在半导体设备行业,季度变化量动辄在百分之三四十,精益生产线还是很难应对,尽管很多精益的概念还是很有帮助。
该公司就聚焦别的办法来降低生产组装周期。比如推动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以前供应商把零配件送来,公司自己组装组件、模块、子系统;模块化设计后,越来越多的组件、模块甚至子系统由供应商做好,公司进行最后的组装与测试,这样生产组装的周期就降下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模块化设计以前,一个线板有几百条缆线,供应商送来一条条的电缆,公司的生产线一条条安上去,要两三天功夫;模块化后,这些缆线在无锡的供应商处已经组装成缆线板,送来后就直接安上去。整个缆线板的生产周期降下来了,而且成本更低——供应商在低成本区,在人工成本上有优势。
模块化设计的好处还在于成品可以分开运送到客户处,节省运输成本、缩短时间。比如对这个硅谷的制造商来说,关键零部件在美国、日本生产,在美国组装;次要的模块,比如机箱、框架等大件在中国制造。以前次要模块组装好后,空运到美国,跟主要模块组合起来,测试后空运到亚洲(该公司70%的业务在亚洲)。该公司重新设计供应链后,主要模块从美国空运到客户,次要模块从供应商直接发到客户处,然后在安装现场做最后调试。当然,能这么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模块的质量提高了,否则,现场安装中的质量问题便会成为噩梦。
上面讲了采购、生产、调试和安装,主要围绕的是产品流,即产品的生产、采购、运输等实实在在的事,这只是整个周转周期的一小部分,大致决定了百分之二三十的周转周期。其余的百分之七八十呢,则是由信息流决定的。下面我们探讨如何提高信息流的效率,缩短周转周期。
其三,优化流程、系统,缩短信息周转周期。对于案例中的这个制造商,光需求从客户传到下级供应商时,动辄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过去了:该制造商拿到客户订单,内部评审、批准流程走完,两三天就过去了;录入到ERP,转换成供应商订单,1天又没了(该公司MRP每天运转一次);隔日订单好不容易上了电子商务平台,如果错过了供应商上网下|载的时间,这1天又损失掉了;然后到了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依次类推。这就是漫长的“需求探知”(demand sensing)过程。供应链越复杂,流程越复杂,需求信息从最终客户传到最末端的供应商,动辄得几个星期。这也意味着周转周期增加了几个星期。这是“走流程”,从客户的角度看不增加价值,但因为涉及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整困难。尤其是公司大了,流程就如库存,只有往上加的理,没有往下拿的份,就越来越臃肿、越来越长,成为“大公司病”的一部分,自然增加了周转周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