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8|回复: 1

和记黄埔撤资之局与香港该有的变局

发表于 2015-1-19 20:19: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再谈李嘉诚撤离的影响。三个层面的判断:



  一、李嘉诚撤离对中国影响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二、李嘉诚撤离香港对香港有一定影响,但对香港经济不起决定性作用。三、对李氏家族来说,这种撤离选择是保护自己的手段,也是中上策,但却不是上上策;而且,经此战略调整布局,可以作出预判,李氏家族的黄金期已过,未来20年李氏家族的影响力将会快速衰落。


李氏家族的资产大多是房地产
  对于第一个判断,相信已经不必解释,因为相比中国来说,李氏家族那点资金只是毛毛雨,中国仅国有资产就超百万亿,仅外汇储备就有差不多4万亿美元,李氏家族在大陆投资加在一起估计有千亿规模。更何况,李氏家族的资产大多是房地产,也并非什么重要战略领域。所以,李嘉诚撤不撤资,对中国来说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香港的影响之所以是一定影响,原因在于李氏家族并不能主导香港经济,香港经济在整个港人和中国大陆的协调发展。协调好了,李氏就是把资本全撤走,香港该怎样还是怎样;协调不好,李氏就是把所有资产都留在香港,香港也是该怎样还是怎样。但是,考虑到李氏家族在香港经济中的影响力,撤资肯定会一定程度地影响香港经济本身。当然,这种影响,假以时日也就消除掉了,并不会构成什么根本性影响。
  那么,为何笔者判断说李氏家族的黄金期已经过了呢?原因有三:
  一、脱离中国,李氏家族也就脱离了成长沃土。
  李氏家族发达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李嘉诚在1978年与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会面,这对他确立未来地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氏家族发达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79年,英国开始不断派人摸中国政府对香港底牌。


李嘉诚的亚洲首富是借力了中英两国的力量
  上述时间点说明什么?说明李嘉诚在中国政府和港英政府之间以及香港定位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利用了这一大势。英国愿意支持他,大陆也愿意支持他,他又在香港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基础,是真正的港人。于是,三股力量合为一体,成就了李嘉诚,成就了今天的李氏家族。某种意义上说,李嘉诚的亚洲首富是借力了中英两国的力量,并立足于自己在香港的发展才有今天。


但是,也正是由上述因素我们可知,李氏家族是借中国改革开放之力和背靠中国这棵大树发展起来,成为亚洲首富的。但是,如今他断然地砍掉了支撑自己发展的最粗的一条根,这实际上是断了李氏家族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哪怕未来他再次调整战略,大幅涌入中国大陆进行投资,大的时机也已过去。时机过去了,成本不但会大幅抬高,超额获利的机会也就没了。因此,客观上,李氏家族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他失去了对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战略发展机遇。而且,相比前两个三十年膨胀在速度,本次三十年的膨胀是在体量。因为,今天中国经济规模的基数远比前两个30年大的多得多。
  基于这种因素,李氏家族的黄金期当然也就过了。虽然,李氏家族在欧洲也能活得不错,但远不如在中国这么如鱼得水,欧洲也不可能有中国这么大的发展空间、速度和超额获利机会。


就资本层面而言,虽然李氏家族的资本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但对西方资本来说,李氏家族却是外人或边缘人。作为外人和边缘人,李氏家族不可能进入西方资本的核心圈,这是资本性质决定的。所以,李氏家族想在西方获得超额利润完全不可能。这种未来预期,岂能不进入衰落阶段?
  二、李嘉诚毕竟年迈。


李嘉诚已到耄耋之年
  李嘉诚已到耄耋之年,虽然仍精神矍铄,身体康健,但也毕竟年迈。哪怕像王永庆、邵逸夫那样成为百岁老人,考虑到身体和精力对公司的驾驭能力也肯定不如从前。至于李家二子,虽都是能力极强之人,但相比其父仍有差距。随着李嘉诚老去,再加上逐渐脱离中国这棵大树,其产业将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茁壮成长。
  三、未来属于新经济。
  看看近几年中国富豪榜的变化,起来的多是新经济领域的佼佼者,房地产创造富豪的能力已大幅衰退。李氏家族过去主要靠房地产的暴力获得超速发展,其家族过去对新经济投入相对要少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李氏家族的资产获利能力必然会快速衰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一二十年将是李氏家族在财富领域影响力的快速衰退期。
  基于上述三个因素再加上李嘉诚的这一“撤离”决策,决定了李氏家族的黄金期已过。进入保江山时期的李氏家族,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将会有更多挑战。




在88层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堂名牌上,大陆企业越来越多。其中包括2011年成立的国开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它是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海外投资公司。
  虽说香港楼市已经习惯了天价地,但今年中资国有开发商中标价最高超出预估拍卖价20%,还是震惊了香港本地的老牌地产巨头(李嘉诚)。去年年中至今,在香港最大的住宅和商业新发展区--旧机场启德,售出的六块可用地块中有两块被中国海外发展(0688.HK:行情)购入,一块由保利置业集团(0119.HK:行情)揽入囊中。
  在1997年回归后,香港与大陆的商业联系可预见会更为密切,而中国政府还明确表示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经济整合也是核心问题。中国政府以一国两制模式治理香港,为720万港人提供广泛的个人自由。当局的部分愿景是,将香港纳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与深圳、广州等华南城市融为一体。
  根据规划,香港将成为该地区购物、贸易、服务和物流领域的领导者。在金融方面,香港将作为人民币的离岸市场。




香港与大陆的商业联系可预见会更为密切
  对北京而言,经济影响力增强,但支持率并未随之提高。由于香港居民在回归17年后仍缺乏认同感,中国不时以秘密手段来加强控制。比如,一些已退休的香港警察参与了大陆组织的跟踪香港民主派人士的监控工作。


香港占中运动最终落幕
  虽然香港占中运动最终落幕,但高峰期间有数以万计的人参与,非法占中运动给习近平带来了挑战。非法占中抗议者要求香港在2017年实行全面普选,大陆坚持未来香港地区行政长官的候选人将由一个提名委员会提名产生。








--------------




他们真正最聪明的做法应该
  一是和平的抗议经济的下滑,想办法让北京来为香港自身的经济下滑买单,毕竟是在北京的管辖之下,出于各种原因,北京极可能做出很大让步。
  二是以谈判的形式追求各阶层团体的政治权利,借北京的手来打破香港大资本家统治的格局,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
  很可惜,他们采用了一种非常没格调的、几近撒泼的方式去进行,于是,占中者成为了全世界的笑话。




香港经济下滑
  北京的对应
  如果你的对手足够愚蠢,这坏事在一定情况下有可能变成好事的。


北京对香港最头疼的不是香港会不会变天
  一直以来,北京对香港最头疼的不是香港会不会变天(你当驻港部队是hello kitty),二是如何维持大陆对其依赖度越来越低的香港的经济发展,要么让西方觉得北京管不好香港,要么违背经济规律的向香港输血(即便这样,香港还未必领情)。


被占中这么一闹,给北京提供了一个解决香港问题的新的方法,占中者配合着弄出来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占中初期习总提出的“不流血、不妥协”的六字方针,这个原则主导了占中的全过程,也注定了战中的彻底失败。
  随后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要挟着虽然志得意满,实际上他们手里什么筹码也没有,被要挟者(北京)几乎是无视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0 15:31:49 | 查看全部
对于第一个判断,相信已经不必解释,因为相比中国来说,李氏家族那点资金只是毛毛雨,中国仅国有资产就超百万亿,仅外汇储备就有差不多4万亿美元,李氏家族在大陆投资加在一起估计有千亿规模。更何况,李氏家族的资产大多是房地产,也并非什么重要战略领域。所以,李嘉诚撤不撤资,对中国来说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