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9 22:34:23
|
查看全部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认为,即使实施了取消药品加成(零差价)并且配套以收支两条线制度,医院及其以上还是会和过去一样卖药;医院、医生的行为不会改变,药品供应商的行为也不会改变。老百姓面对的还是药价虚高、过度用药、药品费用居高不下。
一方面专家与医生们在担忧“医药分离”之后医院如何养的问题,另一方面,药企似乎也对“医药分离”抱有复杂的心态,这不仅能给药企带来新的机遇,当然也会带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并不是每个药企都有实力应对基础药目录的一轮轮招标及市场竞争的洗礼。
专家预计2012年药品市场规模增速、医药行业增速分别为12%、17%左右,环比增幅进一步回落,政策变局与资本主导时代已来临。官方数据显示,在8,500多亿元增量投入的支持下,中国医保覆盖面目前已达95%,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人均卫生费用占消费比重已超11%。另外有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包括县级医院在内的基层医药市场,规模超1,600亿元,整体占比为18.7%。
然而,摆在药企面前的诸多考验也一目了然,新GMP的实施、商业渠道的整合、“两票制”的推行、药品价格的调整、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医院药品结算方式的变化、单病种价格模式的推进、医保管理机构的日趋主动、国家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将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基药目录也将在年内调整扩充等问题,都成为药企迈入“黄金十年”路上的必经试炼,同时也将对2012年及以后的医药行业产生着深远影响,而药企业将在2012年更加切实地感受到政策对市场的驱动力。
根据此前预测,2010-2014年总值2,090亿美元的专利药将到期。显而易见,原研药的企业黄金时代正在远逝,“专利悬崖”让跨国药企头疼。同时,众多外企反映,新药审批难度增加,使得企业无法通过引进新的原研药补充既有的业绩下滑。某药企管理人员表示,“目前申报新药基本批不下来,因此有的企业干脆不再愿意投资了。国内企业也有专注于原研的,但目前政策导向显然不支持原创,而是把企业挤向低层次竞争。”药品审评资源的紧张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新药进不来,老药又要降价被迫离开市场,外资企业面临的市场独占期正逐步缩短。”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媒介总监左玉增表示。因此,辉瑞、葛兰素史克、山德士等正瞄准新医改实施带来的市场扩容,加快推出品牌仿制药,并加大基层市场投入。另外,也有不少跨国医药巨头选择与国内药企合作,降低生产、销售成本,共同争夺三四线用药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