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26|回复: 14

重要的是学习品格和思想

发表于 2007-10-27 11:42: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每年夏秋,都会有很多“新人”进入新闻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会接受单位提供的或长或短的入职培训。对“新人”来说,这些培训往往成为他们今后若干年乃至一生事业的起点;对新闻单位来说,这也是一个薪火相传的好机会。

在国外,不同的新闻单位也有各自不同的入职培训。《金融时报》会先把新人送到地方性报纸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基础技能培训,接着用两周时间系统讲解经济知识,最后安排他们和资深记者一起工作。《华尔街日报》则信奉实践的力量,它没有集中培训的项目,但有老编辑、老记者“手把手”的教导。路透社则将课堂培训和网上培训相结合,对于那些被他们选中的“幸运儿”,路透社还单独为其提供为期两至三年的“苗子班”培训项目。

对刚刚入门的“新人”来说,如何利用好这种入门教育,找到单位需求和自身特长的结合点?对培训者来说,怎样系统规划这些入职培训,怎样使其与长期持续的培训计划相衔接?“新人”对自己今后的路如何走,有哪些考虑与准备?对职业认识有哪些升华与提高?

怎样走好新闻职业生涯第一步

重要的是学习品格和思想

罗宇凡

一个有着独特气质的单位,它的岗前培训往往强烈反映出这个组织的特点和要求。在这些培训当中,培训人员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技能而是品格,培养的重点不再是业务工作而是思想认识。新华社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气质的新闻单位,短短二十天的封闭式入社教育,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操守,更有作为一个新华人应该拥有的崇高信念和执著精神。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可是入社教育中留下的记忆却历久弥新。正是在一次次讨论、一次次课程当中,初涉新闻工作的我,得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与感动,踏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理想与现实

我所在的班集体总共有十六名新同志,分别来自总社7个不同部门,4家社办报刊以及4个国内分社。在一次交流入社体会和对新单位诉求的讨论会上,作为第一个发言的人,我首先提出了自己在短短一个月“新人生涯”中面临的最大困惑,没想到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

和许多初到新华社的年轻人一样,当我终于“名正言顺”成为中国知名媒体的一员时,那种兴奋感和自豪感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总的感觉就是,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有所作为,能够施展抱负,能够实现理想的地方。然而,当真正身在其中时却发现,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原本以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媒体人”生活被每天反复而又无法回避的琐碎工作所代替;理想中那种每天都有重要采访,动辄还能参加重大报道的工作状态被一遍又一遍的读稿子、校稿子、送稿子所取代……心理上的落差突然让我和自己原本热爱的工作产生了一层隔膜:这难道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媒体工作吗?

这个问题在第一时间点燃了全班同志的热情,相同或相似的感觉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新同志的身上。

大家都谈了自己最初的困惑。于是怎样才能尽快克服这种感觉,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成为之后一个多小时里大家不断讨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有责任感,只有坚信自己的选择,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那么眼前的些许冷清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品味他这句话,大家都有了许多新感触,正如有位前辈讲的那样:哪怕擦地板都要比别人擦得亮。那些所谓最初的“失落”不过是一种自我定位的偏离;而琐碎平凡的工作则是对所有新人一种最大的磨砺,不仅是业务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作为一个新人,只有从点滴做起,磨砺自己的意志,积累自己的水平,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担负起重任;也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砺,才能有资格承担起重任。

选择事业和理想

—一节流泪听完的课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最应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在学校里回答这个问题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一个新闻学院的学生可以随时给出若干条教科书式的答案:客观、公正、理性的思考、怀疑的精神、不断地追求真理……

在这次入社教育中,许多老师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其中有一个人的回答让人久久难忘,她就是新华社著名记者张严平。她的课程是我在培训期间收获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严平老师的课,名叫“在英雄业绩的报道工作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华社记者”。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次略显枯燥的“主旋律”讲座,没准儿还会充满“高、大、全”的形容词和无懈可击的官方评价……带着这种心理预期,我们走进了课堂,然而三个小时之后,几乎所有听课的人都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洗礼。

这节课上没有任何艰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业务上的技巧或是窍门,有的只是一名记者所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所采访的一个又一个人。从老社长穆青,到邮递员王顺友;从将军杨业功,到老人白芳礼……张严平几乎是满含热泪的回忆了她笔下的这些人,她的每一句话都朴实、真切,却又都动人心魄。当所有人都开始擦拭自己不断流下的眼泪时,她坚定地说,“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最应具备的素质是信仰与爱。”信仰与爱,张严平给出了一个在任何教科书上都不可能出现的答案,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答案震撼了所有的人。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流泪听完这堂课的,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其实让我感动的并非只有故事本身,还有就是对这位前辈内心世界的感佩,和对自己职业的重新认识。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最应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这其实是个很核心的问题,每个人所给出的答案都反映着这个人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长久以来,在一种工具化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往往将这“最应具备的素质”异化成某种职业规范而非职业理想。一个只有规范而没有理想的职业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灵魂的职业仅仅是一份工作,成不了一项事业。我们所选择的应该是一份事业,我们所为之奋斗的应该是一种理想。

如果没有基于信仰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没有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与责任,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信仰与爱真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

如果说一次集体讨论告诉我应该怎样开始,那么这堂感人至深的课程则教会我要怎样继续。其实入社教育的价值就在这里,并不是要手把手地告诉你如何去做,而是要教会你该如何去思考。

作为一个从事人类精神产品生产的人,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的领航者,懂得如何思考比知道怎样做更为重要。这就是我从短暂的新华社入门第一课中取得的最大收获。

(作者简介:罗宇凡,新华社国内部2007年新入社人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

(上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1:43:46 | 查看全部
[s:126][s:126][s: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1:44:31 | 查看全部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最应具备的素质是信仰与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11:48:17 | 查看全部
[s:63]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最应具备的素质是信仰与爱。”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3:29:19 | 查看全部
[s:111]  [s:111]  [s: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14:11:02 | 查看全部
感谢baxjn 老师提供的这么宝贵的可以洗涤灵魂的精神食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4:12:37 | 查看全部
不必客气!!!大家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17:19:58 | 查看全部
[s:126]  [s:126]  [s:126]  [s:126]  [s:126]  [s:126]  [s:111]  [s:111]  [s:111]  [s:36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7:24:52 | 查看全部
[s:111]  [s:111]  [s:111]  [s:111]  [s: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20:17:02 | 查看全部
牢记:“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最应具备的素质是信仰与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