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果不是附会的话也纯属巧合。明清以来,“腊八”被抹上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可是,在不少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种传说:朱元璋儿时替地主放牛,经常挨饿。有一年腊月初八,天寒地冻,饿急了只得捉老鼠充饥,挖到鼠洞深处,发现鼠窝里贮粮丰富,大米、赤豆、花生、红枣…样样俱全,煮粥香甜可口。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想起往事,传令御厨以谷米果蔬混杂煮粥,食后大悦,犒赏天下,每逢十二月初八,官民人等一律煮食“腊八粥”。
直至清代光绪年间,许多地方的《县志》都载:“今俗乃以腊八造粥……实朝廷典礼之常。”“腊八粥”的煮法,《燕京岁时记》云:“用黄米、白米、粳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米、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用料十分讲究,正是华夏先民“聚万物而索飨”的腊祭遗风在民间的持久传承。
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在其名著《红楼梦》中有“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的表述,近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写专题文章《腊八粥》为颂,当代名作家王蒙亦在《我爱喝稀粥》一文中赞赏腊八粥“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
梵名S/a^kya-muni,巴利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昔日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在宫廷外看见百姓生、老、病、死的痛苦,而体会了生命的真理,辞亲割爱出家修行,进而觉悟成佛。这位太子即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
腊八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