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9|回复: 4

人生如棋局(转帖)

发表于 2015-1-26 14:05: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gif
人生如棋局,因为落子无悔,所以步步惊心。有人落子如飞,有人举棋不定,只为了一个结局。胜者,坐拥江山,人间万物为之俯首称臣。败者,归去做个隐者,闲钓明月清风,怡然自得。
    岁月如棋盘,光阴是棋子,棋子越下越少,日子越过越薄。明日如空山烟雨,不可预知,最终的结果,要涉过千江水月,方能抵达。我们只是一个寂寞的棋手,以为守住棋子,就可以看清人间黑白,能够握住世事命运。却不知,山高水长,走过的每一条路,叫不归。
    每一颗棋子,都要备加珍惜,每走一步,都要费心思量。看似姹紫嫣红,莺飞草长,也许刹那就风云变幻,天地换颜。看似山穷水尽,断垣残壁,也许瞬间便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面对抉择,当从容以待,有时一粒微小的棋子,可以改变整座江山。
    人生很窄,得失只是方寸之间;人生很宽,成败犹在千里之外。下棋需修炼心性,端正品格、胸有丘壑,则无惧输赢。人生路上,会邂逅许多不同的人,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看一段风景,便渺无音讯。真正可以随你走到最后,不离不弃的,寥寥无几。
    在古时,琴棋书画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兴,也深受王侯将相、乡野村夫,甚至闺中绣户的喜爱。琴棋书画可以滋养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亦可以给平淡无味的生活,增添乐趣与风雅。打理完繁忙的世事,静下来,约一知己,对饮一壶闲茶,下几盘棋,流光过处,不惊不扰。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代华在《博物志》中有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围棋历史悠久,如一缕浩荡明净的长风,盛行于世人清淡的生活中。
    从遥远的黄帝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无数个朝代。也曾有过起落,却一直以一种清雅闲逸的姿态,融入寻常日子里,陶冶性情,与人同悲同喜。
  小小棋盘,可以看见人间百相,纷纭世态。帝王在棋盘里,看到天下山河;军事家在棋盘里,看到金戈铁马;诗客在棋盘里,看到锦词丽句;柴夫在棋盘里,看到草木山石;农妇在棋盘里,看到柴米油盐。狭小天地,一黑一白,暗藏人生玄机。所有谜题,只有走到最后,方能解开。
    曾经林泉听琴,松间对弈的人,被印在书中,挂在画里。古人下棋,择风清云朗之日,或碧波泛舟,或溪涧对饮,或轩窗看月,或廊檐听雪。所谓“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棋是知己,无需言语,便可以道尽衷肠,消磨岁月。有怀才不遇者,在棋中寻到慰藉,有走失迷途的人,在棋里找到自己。
    有关围棋的典故和传说,多不胜数。最得人钟爱的,为烂柯。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一日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遇见几位童子在松下对弈,妙趣天然。他驻足观看,醉于棋局中,已忘春秋。许久,童子问:“你为何还不离去?”王质起身拾斧,看见木头的斧柄已完全腐烂,顿觉惊奇。待他回到村庄,已是人物全非。
    山中一日转瞬过,世上繁华已千年。一局棋,足以改变乾坤岁月。更有棋中橘仙的故事,说的是几位得道高人,坐隐在一户农家的橘子里下棋。后农人掰开橘子,露了仙机,四老觉得雅地被毁,其缘已尽,便随风飘然远去。
    王积薪仙师授艺,谢安下棋定军心,李世民一子定乾坤,太多的故事,给原本单调清乏的黑白棋子,漂染神秘色彩,和无尽的韵味。尽管棋局中,暗藏了陷阱与杀机,有过猜忌和迟疑,焦虑和惆怅。但是非成败,转头即空,他们为的只是在对弈中获得乐趣。放下执念,平定心神,每一步都可以海阔天空。
    白居易在诗中吟:“山僧对坐棋,局上竹荫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生多情,倜傥风流。年轻时爱与歌妓风花雪月,吟诗作赋。晚年常与诗友、山僧一同饮酒下棋、参禅悟道。尽管围棋不是他生命里的主题,却是他雅逸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风景。听罢丝竹之音,宴过佳肴美酒,那山寺庭院,幽篁阵里,还有一盘散淡的棋,等他下完。
    宋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棋看似随意淡泊,漫不经心,却透露出他的桀骜与自负。“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他认为围棋是一种游戏和消遣,要适性忘虑,不可苦思劳神。
    王安石之所以超脱胜负,是因为棋中岁月,令他逍遥闲适。这里的黑白争夺,比起朝政上的钩心斗角,太微不足道。也许王安石对待围棋的态度不够真诚,但他宽阔的胸襟,足以超越这方寸之间。
    “垂柳下,荷塘边,楸枰落子意清闲。玄机悟透低眉笑,细雨微风妒手谈。”这是一种轻灵的棋趣,投入其间,妙不可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一种恬淡的意境,赋闲之时,令人神往。
    都说写诗填词,作曲弹琴,要抵达一种超然忘我的境界,方可脱俗。下棋亦是如此,把一盘棋下到行云流水,再无谓输赢。漫漫人生,不知要历尽多少沧桑风雨,疲倦之时,莫如邀约好友,在棋中寻觅清趣,偷来浮生一日闲。
    棋的世界,不分贵贱,不论贫富,不计年岁。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逍遥派掌门无崖子,布了一盘珍珑棋局,为的是寻找一个天资聪颖、英俊潇洒的弟子。然几十年来,各路棋中高手,用尽奇思妙招都无法破解。唯独不懂棋的虚竹,乱投一子,瞬间破了棋局。珍珑棋局原本不重要,它的存在,只是为了牵引虚竹与无崖子的缘分,为了他们今世短暂深刻的相逢。
    《红楼梦》里妙玉爱棋,常去栊翠庵与她下棋说禅的,是不解诗词的惜春。而惜春的判词,恰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春满画楼的大观园,只有她们与佛结缘。妙玉心明如镜,她知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园中最为脱俗女子,她煮梅花雪上的茶,供她们品尝。因为清高,她与黛、钗,始终若即若离。但和惜春,一局棋,便知前因果报。
    棋不会主宰一个人的命运,只会让你在落子的过程中,一步步打开心中那片狭小的天地,看到烂漫山河,蓝天碧水。走过的岁月,无法重来,如同行过的棋局,不可复制。但山高水远,终有一日会相见,那时候,且在熟悉的棋盘上,找到久别多年的音容。
    你看,人已散,那盘棋还未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6 14:14:10 | 查看全部
青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知识有很多的种类,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才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体会,才体会到儒、道、佛的精髓,对人生的帮助,可谓人生的精神食粮。

一、青年学儒






青年学儒,就是人在青少年时期,学儒是一个必修阶段与过程。我这里讲的学儒,是一个概括性的,并不是指儒家经典,是指进入学校,学文化,接受学历教育。在孔子创学堂之前,是不许老百姓的子女学文化知识的,只允许贵族(即特权阶层)为其子女聘老师到家中任教。后来,孔子创立学堂,收弟子三千,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开教育之先河,是对历史的一大贡献。


现在的学历教育,也是施行有教无类的,即提出全民教育,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但学历教育其实质是一个教育的选拔过程,灌输的知识是一样的,最后是一个淘汰赛,比什么?其实质就是比理解、记忆、创新、发挥的能力。


但孔子的儒家学说的精髓始终惯穿于学历教育之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日三省我身就是讲的自身修养与学习的方法,自身修养及学习到什么程度呢?要附合礼、义、廉、耻、忠、孝等的要求。学这些的目的,就是因为孔子总结出了学而优则士、劳心者治人的这个人间规律,孔子看透了人间是没有平等的,是一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换句话就是聪明者治、欺老实者的社会。所以,就要弟子努力学习适应与应酬社会上层的礼、义、廉、耻、忠、孝,苦心教其如何伪善,如何钻营,日后做官的知识,待日后真的做官了,就可克己复礼了,任由自己随心所欲了。


现在,无论权贵与百姓,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心愿,所以,青年学儒是学进取,学钻营,是望子成龙的必需阶段与必需知识,只学数理化,走向社会不会说话,一门文科好,走向社会吃不饱,文、理、儒都学会,将来一定做权贵。

二、中年学道






青年学儒,为的是望子成龙,但是,成龙的有几何?难道是投入不够吗?难道是其人不学吗?成功者洋洋得意,得意自己的聪明、狡诈与努力。底层百姓抱怨社会的不公与懊悔自己过去的不足。残苦的现实社会就像一条权贵的船,已在船上的权贵想永远坐在船上,船下淹淹的百姓竭力向船上爬去,于是,权贵就动用家丁,维护船的正常航行。世上没有真理,没有对与错,只有需求,只有强与弱。每个人都想追求利益的最大,追求不到的只有一生的无奈。


中年学道,道学,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一,现称道教,是一种说教,初有人类之时,是后人为感恩祖辈的一种祭祠活动,时而久之,祖辈在天之灵为庇护后人而传受的趋吉避凶的方法。原始的道教比教杂乱,只突出一个孝字,后人张道陵总结和创立了系统的道教,它是解释宇宙、太空、人间万物、人生的一门规律学。其核心是在孝的基础上又加一个善字,不争、不为、与人为善,而得其善。妙哉,社会就和谐稳定了。道学的独善不争,本想是施善得以善报,可权贵心中暗喜,你善,我不善,天下利益我全占,所以,天下还是不和谐。道学又以不争为准则,探讨了阴阳五行、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法,以达到天下万物为我用之原则。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人生的苦辣酸甜,社会的残酷,家庭的责任,往往在百思不解后,在心中自问很多为什么?种瓜不得瓜,一样的努力,不一样的结果,时代的解释已不能自圆其说,中年学道,道学能解释每个人的基因、遗传不同、生长期的地理位置不同而遭遇不同,再以阴阳五行来趋吉避凶。特别是在培养后代,道学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方法。


道学中有神,神是什么?神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死去的祖先中的极少数人的灵魂。是神传受了阴阳五行,解释了太空,人生基因的不同,轮回的不同,传受了趋吉避凶的方法。神为了庇护华人的后代,是以善为说教的。神善到何种程度呢?善到不分恶人、权贵、百姓,一概都愿帮,因他认为,好人、坏人,都是神的后代,都要庇护,所以,神帮百姓进入权贵,帮权贵更权贵。有时,也有越帮越乱的现象。人到中年学道,就可感受到神,做为华人祖先的用心良苦,也可感受到神为他的后人来到人世间受到磨难的无奈,所以,做为中国人,只有对神抱以敬仰之情,也算是对自己的祖先的一种孝心吧。

三、老年学佛






人到老年,由于一生的阅历太多,感兴趣的事就不多了,新潮的轮回已不消往顾,回忆往事,一生的磨难,只剩下感概与无奈。向前看,只有死路一条,穷贱福贵都已体会,已不追求,已感受到四大皆空的真谛。可死,是福?是祸?是可怕?是从容?还是未知,佛学可帮你解释。


佛学,释迦摩尼是在印度本土祭祠学说的基础上,总结而又创立的一种说教,他对太空、人生轮回的解释是业、缘两个字,佛学的理论相当的深奥与繁多,从释迦摩尼的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流派很多,理论精湛,但学习与操作起来却很简单,最简单的要数净土派,只用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而禅宗可以帮你了解太空、人生、福祸的因果关系,用佛学的说法是他解释了生与死的大问题,人死了会不会痛苦?死了去哪里?要在活着时就要搞清楚。一个老年学佛的人,一般都可知道自己的去向。


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人生最怕的是寂莫,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有所事事,探讨人生,探讨大自然,体会最大的价值,体会最大的乐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0 14:18:55 | 查看全部
祝各位老师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4 22:51:01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支持和关注!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23:51:23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欣赏、留言!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