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屠海鸣
今年上海“两会”,还有一个议题,代表委员讨论得很积极,那就是在资本市场中,如何发挥国有企业的更大作用。自1990年上海证交所成立以来,资本市场经历了25年的发展,上海本地股包含本地上市公司206家(其中地方国企70家,央企35家),总市值超过3万亿元。虽然上海经济的证券化率和直接融资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左右,但若要达到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目标,目前的市值尚不匹配。
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大批国企快速实现了上市,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但随着几十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传统行业不景气、国企体制僵化、缺乏市值管理理念等主客观因素,顺风顺水实现上市的国企并未真正学会资本市场运作,一些国有集团对上市公司的利用率非常低。因为企业缺乏活力,产品缺乏竞争力,在资本市场缺乏想像空间,以及国企上市公司长期不分红的通病,本市一些上市公司已丧失再融资功能,等于是摆设。
目前,有近600家企业排队等待IPO上市,上海国企拥有上市公司(甚至不止一家上市公司)却“捧着金饭碗要饭”,苦于找不到发展方向。这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尽管近年来上海通过将国企兼并重组产生了一些大体量的企业,但如何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平台价值,提前布局和支持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企业转型发展,是当前大有作为的事业。
对于上海本土上市公司来说,由于上市时间早,企业的行业布局大多在传统行业,甚至公用事业行业。实际上,上市公司是一座链接资本市场和实体企业的桥廊,运用得当完全可以不断“借钱发展”。比如,依据近年来风行的市值管理理念,要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运行特点,在合适的时机运用不同的策略,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在牛市中,股价高估,可以实施增发、配股等再融资、适当减持股权等主动措施,为借势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 在股市低迷期,股价低迷,则可低价增持或回购公司股份,还可以进行收购兼并,实施员工激励等举措。
面对扑面而来、蓬勃发展的各种经济社会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笔者认为,上海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不可能置身事外、用鸵鸟策略固守本业,而要积极乘势而上,积极驾驭和管理好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积极布局和参与“四新”产业,实现企业二次腾飞发展。
第一,通过置入外部资产、收购中小科技企业或借壳上市等方式,提高上市公司含金量,放大存量上市公司资源。有不少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说,我们公司所有资产都翻来覆去盘过了,能放入上市公司的早就放进去了。换言之,实在是找不到新的概念和题材,对上市公司运作无能为力。建议打开思路,把公司或集团外的资源引入上市公司,发挥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效应。比如,当前上海要积极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对于一些专家认可、确实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完全可以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并通过合适的项目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此类高科技题材往往有巨大想像空间,也能对成长性、营利性差的上市公司起到改善效果,从而更易受到资本市场认可,顺利实现融资目标,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转型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炒作股价,而是踏踏实实对优质的中小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企业通过股市融资、做大做强事业,获取利润再回报股市”的良性循环。同样,对于国资系统还未上市的企业,也可以积极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借壳等方式上市,盘活存量资源,实现跨越发展。通过上述方式,既可以形成1+1>2的双赢效果,提高上市公司的辐射效应,又能提高上市公司含金量,让本市上市公司反映上海产业结构发展和演化的方向。总之,上市公司是和资金对接的窗口,要打通这一条宝贵的资金链,而不是企业不分红、市值不管理、公司无预期、股票无人问的“死循环”。
第二,高度重视上市公司,注重运用资本市场,将上市公司相关指标纳入国企负责人考核体系。2013年12月17日出台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中提出: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企业融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目前,上市公司的市值和表现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发展情况的标杆:考核经理层绩效好坏的标杆; 决定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能力强弱的标杆; 决定上市公司融资成本高低的标杆; 决定投资者财富大小的标杆;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标杆。建议国资系统深化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将国资战略目标与资本市场运作紧密结合,认清上市公司价值,千方百计用好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增加盈利水平和经营水平,并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市值和表现等指标纳入考核,建立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避免“只在上市时融过资”,后续对上市公司疏于有效管理和有效运用的情况。
第三,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抓住牛市契机,借资本市场实现国资国企战略目标。对国企而言,成为上市公司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必须有一批熟悉主业、又擅长上市公司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上市公司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水平。从目前看,国企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大多是精通专业领域,但对资本市场作用认识以及具体的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作为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平台,集团的战略部署和业务规划要通过上市公司实现,这都需要相关人才和团队的密切衔接配合。如果资本运作主体的管理素质不高、管理方法不当,高素质管理人才欠缺,都会导致资本运作管理不善,包括债务结构、融资安排、资金使用等,让公司运行成本增加,丧失发展潜力。因此,为了让资本运作的成功得到保障,上市公司固然可以购买外部服务,但考虑成本因素以及从资本运作成败的利益承担者看,只有公司自身的人才队伍才会长期关心资本运作的结果。因此,建议国企要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形成一整套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推动上海本地上市公司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也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和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