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期,来自前程无忧网发布的《2014年薪酬白皮书》上的一组数据显示:68%的受访者对薪资不满意,其中19%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仅1%对薪资表示非常满意。而对薪资“非常不满意”的人群中构成中比例最高的是国企,占到20%;紧接着的是外企,占19%。
    薪资,作为员工向所在组织提供劳务而获得的酬劳,员工将其拿来与作比较,这件事本无可厚非。但如此众多的受众对薪资表示不满,则实属不正常。笔者认为:正是对薪资的盲目攀比,让部分人陷入心理失衡的泥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它是导致众多人对薪资深表不满的罪魁祸首。
    为了印证我的观点,笔者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进行了随机采访,虽然大家众说纷纭,但关于攀比心态归纳起来主要如下:  
    其一:不患贫,患不公。
    在成都一家企业担任财务总监的朋友柏女士举例说:我们公司去年发年终奖,有个员工认为自己比别人少,很不满意,到处发牢骚。人力资源部的人就问她:“如果公司都不给发年终奖,你有没有意见?”她说:“没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患贫,而患不公”的盲目攀比心态。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国企体制下,确实或多或少存在拥有这种心态的人。这类人一度被戏称为国企的“贫穷贵族”,他们在工作中拈轻怕重,在任务面前偷奸耍滑。但又无视收入与奉献的必然关联性,一方面既想不干或少干活,另一方面又想着多吃多占多拿钱。这种畸形心理让他们在遇到所谓的不公平待遇时,宁可选择所有人都得不到,也不愿意看见自己比别人拿得少。
    其二:恨人有,笑人无
    另一位来自某汽运公司的朋友说:我们单位跑运输的张师傅,去年10月份工资得了4300元,发现比同事老王多出200元,就开心地跑回家让他老婆炒俩好菜庆祝。11月份得了4700元,心里特高兴,让老婆不煮饭了,到外面吃。可巧路上又遇见老王,听说他居然得了5600元,老张觉得老王和自己差不多啊,凭什么就比自己多出近千元,就十分生气地让老婆打道回府,不吃了。12月份,老张加上年终奖得了8000元,心想这回总算超过老王了吧,就又准备让老婆好好出去庆祝一下,可一打听,老王得了8500元,老张当场气得心脏病突发送进了医院,据说这件事被当作笑料,在人们茶余饭后笑传了好几个月。
    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即使员工的薪资收入在增加,还是有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严重不满的情绪,其原因就是他们进行了错误的盲目攀比。在当今的职场中,确实有这样一些人,每到发薪日,总不忘千方百计打探其他人的收入,一旦发现自己比别人拿得多,就洋洋自得,喜形于色,反之则闷闷不乐,心生怨气。轻则对同事怀恨在心,重则对企业的分配制度产生怀疑,工作时处处表现出抵触情绪,及害人又害己。
    其三,多得,少不得
    说起攀比,还有一些人喜欢拿今年的工资与去年相比,拿本单位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在他们的意识中,自己的收入不仅要越来越高,还要比其他的人都高。在对薪资进行比较时,他们忽视国内外行业环境的影响,不分析所从事岗位的难易程度,不比较工作业绩及奉献的多少,只单纯地对收入金额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自己的工资低于往年,就抱怨物价飞涨、待遇低下,大声概叹一年不如一年,这日子没法过了;要是发现自己的收入比其他行业的少,就又抱怨自己找错了婆家,入错了行,对单位的发展失去信心。于是,有人出现怠工,有人选择跳槽。殊不知抱着这样的心态的员工,无论他在何时何处从事何种职业,其实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那么他不在攀比中失去斗志,就在攀比中迷失方向。  
    以上内容,折射出两个现象:一是部分员工心态不正,在对待薪资水平时,不能理智、客观、公正地看待收入问题,企业缺乏在这方面的积极、正面的导向;二是部分企业薪酬制度不科学合理,或是未按合理的制度进行分配现象,不能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盲目攀比并不能比出满意薪资,它只会让比较者日益心浮气躁,逐渐失去工作激情,造成业绩下滑,形成薪资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当然,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班组,我们所反对的都只是盲目攀比,而不是将所有比对一棍子打死。对于那些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进行的理性薪资对比,我们还是要表示热烈欢迎的态势。
    而要提升员工对薪资的满意度,我认为企业首先要明确“按劳分配、效率效益优先、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并在企业发展的各阶段搞好薪资管理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工作,使之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企业要搞好分配制度的公平运作,严格制度管理。既要坚持将市场标准作为检验工作的尺度,又要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薪酬分配的导向,还要合理控制人工成本总量,将职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在搞好员工业绩评定、绩效档次、完成指标计量统计等原始资料的科学收集、汇总与公示的基础上,根据职工岗位业绩和奉献大小,采取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并公开、透明地搞好厂务、班务公示,不断激发职工工作活力。同时,在薪资管理活动中,要注意通过形势任务宣讲、算账教育、文化看板、班组园地等方式,引导职工树立“收入凭奉献”、“有付出才有回报”的理念,将对工资收入攀比行为转变为比安全状态、比业绩大小、比产量多少、比效率高低,在对比中寻找自身工作缺点和不足,认真加以提升和改善,从而在员工彼此之间逐渐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而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也要放开眼界,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部分行业正在迎接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型等新挑战,部分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明白“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希望”的道理,切实树立起与企业休戚与共的忧患意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立足本职勤奋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摒弃盲目攀比薪资的陋习,采取冷静、客观、公正的态度,自觉将自身工作业绩作为薪资高低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业务技能,创造出优异的工作业绩,就必然会否极泰来,迎来满意的薪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