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王海燕
“工作,不能只追求‘做完’,而是要‘做好’。”这是朱劲松常说的一句话。自走上“消保维权”的岗位后,朱劲松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她还抽出双休日时间学习心理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疑难投诉中。
遇到消保维权,消费者不打官司,咽不下这口气;打官司,耗时又费力。能不能简化求诉流程,降低维权成本,让司法裁决关口前移?于是,朱劲松和同事建议成立“消费纠纷处理巡回法庭”,“立案跨前一步”成为共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设在区消保委的“长宁区消费争议巡回法庭”于去年“3・15”前夕成立,成为司法改革亮点。
去年3月,一对70余岁的老夫妻随团到泰国旅游,没想到,老先生在游泳时意外身亡。赔偿费在5万元到50万元之间来回拉锯,争执不下。如果这件事不能尽快解决,对老太太的折磨很大,家人的焦急溢于言表。一天中午,老先生的40多名亲属冲到旅行社静坐。
朱劲松受命进行调解,现场家属的情绪非常激动,场面一度失控。朱劲松意识到,老太太之所以提出巨额赔偿,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她马上调整思路,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和死者亲属交流。很快,她得到了家属的认同和对她的信任。当天晚上8时多,这件非常棘手的死亡纠纷案终于调解完毕,家属满意离去。
近几年,投诉举报量有逐年上升趋势。对投诉量增大、同类型投诉重复出现、且调解成功率低等异常情况,朱劲松和同事采取实时监控措施,建立企业走访机制,力争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朱劲松还发起成立了“长宁区消费维权志愿者工作站”,在全市范围率先成立了“长宁区消费争议联合调解工作室”,成为长宁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八大平台”之一。4年多来,在朱劲松的带领下,长宁消保委受理各类投诉3.4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87%以上。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