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胡云峰

[图片] 1966年的彩色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0:41:49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1967年2月1日到5日,群众陆续到法国驻华使馆门前示威游行。此刻这个环境里的标语就像这个年代一样混乱。街对面的车库门上还有一列标语“热烈欢迎解放军来(北京)参加接待红卫兵”,这是上一年外地学生挤到北京等待接见,政府派军队参与接待并遣散人群的行动留下的印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0:42:30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1967年初秋,南京“国营第某食品商店”门口,一队举着红旗、抬着毛主席像的人在招摇过市。图上有“发行喜讯”字样。事关那本“小红书”!这是南京某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为新版“小红书”的发行业绩上街“报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0:43:19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1967年的时候,北京鼓楼大街依然是个繁华所在。当年北京的公共汽车不算很多,图上红色公交即为“5路”,从鼓楼下发车南至前门;图上可见无轨电车吊线,为其时的“7路无轨”,从动物园通往东直门,是1958年替代了有轨电车开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0:44:14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1966年,索朗日·布朗去了一趟大同,从图中人们的装束看时间应该在春季5月前后。当时“文革”狂潮尚未兴起,一个细节是,画面中的人没有一个是佩戴毛主席像章的,因为戴毛主席像章在当年8月以后就应该是一个时尚了。在观看某个活动的人群场外,老人带着孙女,画面信息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1:03:02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这张照片也拍自文革前夕的山西大同。女孩们的发型、妆容都非常“中国”!从中可以看出,摄影师本能中有一种对“人”的特殊关注。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法国女孩,对异域的“人”充满了好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1:03:36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这张拍自南京。把街头标语连起来应该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的幕后黑手”以及“揭批江苏省委”“火烧”某某某某。此刻应是1967年初秋,此时各地的“文革”正处在几派恶斗时期。南京的文革纠结于“批许世友”或“支持许世友”乃至军方“支左”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1:04:07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1967年初秋,苏州。政治氛围的亢奋与物质上的匮乏;红彤彤的标语口号与每一个人的从容不迫;还有这些摞满补丁的衣衫。哦,那个背着手的年轻人他在干什么?他还没有参加“红卫兵”吧?他,就是那种“逍遥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1:04:46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随处可见的标语、主席像、毛主席语录。这是那个年代的政治符号。在看惯了记录“文革”那些“激烈”“磅礴”“迷狂”的气质之后,这,也是那个时代(或者是每一个时代)的常态氛围。这是苏州的杂货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1:05:28 | 查看全部
4351532213542159083.jpg
南京,暖暖的阳光,街边搭起的台子旁是老人与孩子的天地。摄影师的注意点是墙上的那张毛主席像。如今年逾六十的索朗日·布朗曾对记者说:“(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并试着去明白……不懂中国话让我无法与这个民族对话……”

来源:新浪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8 22:26:01 | 查看全部
有些照片,越陈越有文化价值,它真实地记录下了历史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