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8 23:03:49
|
查看全部
第二种是准积极分子,占人群的26%。这些人非常有可能分享对公司有利的信息,但是可能缺少知识来了解自己怎么做,或者说能分享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人大多出生于1955到1965年。
第三种是超级积极分子,占人群的7%。他们是参与度非常高的员工,仅次于积极分子,但既有可能分享积极信息,也有可能分享消极信息,其中一半的人发布过令自己后悔的有关雇主的信息。这一人群中80后占比非常大,通常是男性。
第四种是活跃分子,占人群的11%。和超级积极分子相比,他们分享积极信息的可能性要更大一点,参与程度一般。第五种是会贬低公司的人以及第六种不积极分子,这两者大概一共占35%。公司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一旦出现消极情绪就要想办法缓解或者是消除消极情绪。
对积极分子的五大对策
针对这六类不同的员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五大应对之策。第一步,疏导胜于防范,不要排斥社交媒体。企业要意识到现有员工积极分子会在网上分享和企业相关的信息,企业与其拉一串长长的社交媒体禁止章程,不如换个角度来思考。有公司采取宽松自由的社交媒体政策,让喜欢上社交媒体的员工用七个词来描述公司的政策,看员工对公司管理的理解程度,这样做不是针对个例管理,而是企业考虑怎样做才能跟员工建立信任。
第二步,对症下药。企业需要真正了解这六大类人群的分类特征,他们通常担任什么职务,从事怎样的工作,怎样的信息可以激励员工。目前员工遇到的普遍困惑是公司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但缺乏信息甄选意识。公司希望所有传达的声音具有一致性,因此公司可以给员工提供一些素材,比如一键分享。比如戴尔在公司内长期注重社交媒体的基因培养,在内部成立了社交媒体大学(SocialMediaandCommunityUniversity),针对员工进行线上线下社交媒体应用的多种培训,并且有学历 认证。
第三步,公司高层领导者带头示范。如果领导者对社交媒体持怀疑和保守的态度,不如从内部起步。比如在公司的内网写些博客,让公司员工评论。博客多少不论,一定不要由公关代笔。员工和客户一看就能分辨CEO是不是在“打官腔”。一个好的博客要能反映个性,要真实、真诚,通过这样的交流员工可以和公司领导亲近,了解公司的业务和愿景。
第四步,将精力放在关注积极分子和准积极分子上。比如行业内某家公司先是鼓励内部820名员工参与社交媒体分享,分享数量超过45,000条,很快就引来媒体的关注,而如今他们又将这个活动推广到全体员工。
第五步,重新评估社交媒体政策。每家企业文化不同,有的偏保守,有的偏宽松,所以社交媒体的政策是要和公司本身的文化和特征相吻合。
企业没有办法阻止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各种评论,尤其是当公司出现变动时。领导层的果敢是最重要的,他们首先要知道如何发布正确的和统一的信息。这时也需要对员工最急迫的事加以沟通。比如这时,员工首先会关注工作是否保留,接下来才会考虑对团队和部门的影响,最后想的是这时怎样才能帮助公司。员工此时最希望得到来自部门直线领导的信息,这时对中层领导的培训沟通就非常重要,也可以避免不当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