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9|回复: 1

谷安迪:管理者的直觉

发表于 2015-2-9 16:48: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谷安迪

近来在网上看了一段苹果公司CEO库克(Tim Cook)的访谈,其中谈到了“直觉(intuition) ”。“直觉”作为主观思维系统中的神秘力量,因为其太过唯心,似乎总不能登入管理理性分析的“大雅之堂”,但之于库克这样的风云人物口中,它却成为了“在重要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拍板利器”。“直觉”到底为何物?它对管理者的决策力方面到底意味着什么?管理者的优良直觉能不能被养成?这些藏在心底的问题虽只因这些佼佼者们的随口一提,却不得不引起我们讨论的兴趣。

直觉的耳语

   库克说,当他在1998年纠结于是否要从康柏跳槽到苹果的时候,所有的“理性分析”和“好友直言”回答给他的都是一个坚决的“不”字(因为当时苹果濒临倒闭,康柏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PC公司之一,而库克已在康柏身居高位)。但是,他却不能抗拒心底一个清楚的声音似乎在唱“go west, young man , go west" ,誓不罢休的怂恿他决意加入到乔布斯麾下。
作为一位世界最杰出公司的CEO,库克坦言:在做一些最重要的困难决定时,那些复杂的逻辑分析往往会显得软弱无力,而最终被仰仗的“决定性思维力量”却是我们通常会认为颇有些非理性的“直觉”。
  是的,直觉!曾几何时,这个词儿似乎已被占据意识主流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历在目的“数据逻辑”联手封杀了。除了库克和乔布斯,我们似乎也没听到过其他商界大佬过多的谈论起对于“直觉”的热衷和执着。
“直觉”是什么,我们或许可以把它描绘成一种“心底的声音”,一段“冥冥中的指引”,但恐怕很难给出一个在理性的界域中能够令人信服的定义。或许,“直觉”就是那股能够促使你一次又一次的“投掷硬币”,直到“命中”你想要的那个图案来帮助你做决定的执念吧。在膜拜逻辑与实证的决策讨论中,信奉这股执念,显然不能被划归为“靠谱儿”的一类。

“直觉”—个体智慧的最高点

   可是,谁又能断言不在决策中仰仗“直觉”呢?笔者认为,任何一位理性信徒、数据控和逻辑狂,也不敢出此诳语!因为数据和逻辑所能解析的,毕竟只是我们每个人“目所能及”的那片天地,毕竟只是“理性脑”所能运算的那个维度。
   记得在一个易经讲座里,曾有人讨论过“人到什么时候才该占卜”这个问题。智者曰: 是要在尽人事之后,才该问天命(也就是说,要在穷极一切理性分析后再倚仗占卜)。也有学者说,占卜其实就是通过某种方法在触及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然磁场,并找到人在宇宙人生中的自然方向。某种意义上,占卜所触及的应该就是我们内心那份较为纯粹和智慧的“真直觉”。  
这种“真直觉”,亦或是我们想要的那份能够让我们在困难决策中倾心仰仗的那股“决定性思维力量”吧。它不是“耍色子,比大小”的“莽撞”,不是“掩耳盗铃”的偏执,而是每个人在“宇宙人生体验”和“社会互动经验”中所能达到的最和谐、最自然、最高效的思维反应。
客观的想,那些倚仗“直觉”的决策虽不一定会保证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它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针对其个人来讲最高明、最智慧的“思维反应”程度,那么决策的效果针对此人恐怕也就是成败无憾了。正如库克心中那句“Go West”的耳语,它凌驾于个体理性所能做出的 “最佳决策”之上,是跨越理性后的理性与本性的“共同趋向”,它比理性要自然,比本性要理性,因此应当是其自身所能听到的最明智的自我声音了。

“直觉”不易得
然而,这种我们想要拥有的“直觉”或许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但也绝对不是像水龙头中的自来水那样可以取用自如,信手拈来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嘈杂纷乱的世界,心智的迷乱和信息的过盛侵蚀着我们每个人本已脆弱的“直觉本能”,又在阻碍和削弱着我们对于“直觉”的“后天修炼”。当我们都早已不在意“直觉”时,“直觉”便渐渐离我们远去。当然,这也给了反驳者以更多的机会去证明它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如果我们相信“直觉的价值”,尤其是相信“直觉”之于“管理决策的价值”,那“直觉”或许还可以成为一种“可以激发,可以修炼的力量(因为它本来也是一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隐形智慧)”。对此,乔布斯和库克两位信徒,应该算是两个颇具说服力的成功佐证吧。

“直觉”的养成

激发和修炼你的“真直觉”,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远离嘈杂:
管理者不是可以出世的修行者,因此这里的“远离嘈杂”不是摆脱尘世,而是:远离组织中党同伐异的“办公室政治噪声”,远离身边激进和优柔寡断之人,远离自我对于现实的情绪化好恶。
首先,有人的地方就有办公室政治,有组织的地方就有党同伐异的派系纷争,正视你身在其中或居高临下的政治争斗,而把自己作为客观评论家、无感情局外人或旁观者,因为主观是掩耳盗铃的土壤,客观才是“真直觉”的发祥地。
其次,思维就如一块海绵,我们时常接受什么样的信息,便会倾向于生产什么样的决策。激进者总会孤注一掷的去袒护自己的方向,狂热助推自己的主张;优柔寡断者会没完没了的纠结于无解分析,阻拦可能的前行。更可怕的是,这两种人站在自己热衷的极端立场上都非常具有相应的影响力,因此若你的团队中充斥着二者之流,“直觉”怕会被蚕食殆尽。
最后,情绪化的好恶和“直觉”是两回事,“直觉”可以感知可靠性和危险性,但不应该产生讨厌和喜欢。因此,在我们运用直觉时,要仔细分辨自己产生的思维反应是前者还是后者。   
2.    练习“女教师效应“
  催-眠-术中有一种练习叫“女教师效应”。所谓“女教师效应”,就是试想你自己是一班小学生中的一个,当老师在上课期间暂时离开教室时,班里不免会乱作一团。但当老师忽然出现在门口,班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要想请来“真直觉”,就必须**心中对于某事的胡思乱想,或者说是杂乱无章的“妄念”。在“妄念”升起时,于心中幻想有一个“班主任”出现,叫停乱七八糟的念头,专注于“尽人事”所积累的信息,倾听真正源自自我内心的声音。反复练习“女教师效应”,或许会让我们离真正的自己更近一些,因此也便离自己的 “真直觉”更近一些。

         3.   关注哲学
记得曾经遇到的一位学者这样说过:能够长期站在企业最顶端的人往往是一位哲学家。笔者也曾经撰文与众多同仁们一起探讨过一个常涌于心底的感悟—管理需要否定,组织需要哲学。
其实,哲学之于管理似乎从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名词,而恰恰却是管理生长发扬的一个根本基石。所谓哲学,无非是研究一个又一个尽可能具备普遍性的“真理”的“探索之路”,而管理又何尝不是呢?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很多管理实践者们都更多的倾向于把管理看做为一门“科学”,因为数据的不断丰富和组织结构的日趋森严已在不知不觉中把多数人的注意力引向一座又一座相对狭隘的“问题之山”中。从亨利.福特的第一道流水线到把工序拆分推向极致的“麦当劳化”,当管理被关在学科当中并发挥出令人觊觎的实际效能时,很多管理者们开始放弃“盒子之外”的哲学思考,而完全钻进“盒子之内”来保守自己的“科学理性”。如此一来,管理的眼界就变得“界限分明”,管理的直觉就变得“虚无缥缈”,唯有刻板的实证和精确的分析才会令人信服,让人热衷。
   然而,就如一切科学的进步归根结底都源于哲学的引领,管理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和杰出管理者们每一次**性的决策无非都是源于少数人对于“洞悉普遍真理”的持续渴求,和对于“推翻已知真理”的持续狂热。
   当多数人都在精进按键和摄像头时,乔布斯感觉手机应当是触屏的;当多数人在研究电商网站应该怎样收费时,马云却感觉它应该是免费的;当多数人都绞尽脑汁为自己的手机产品寻找分销商时,雷军却已经凭着感觉把自己的“猪”推到了社区营销的台风口…… 这些人在成功之前都不能证明自己的感觉是对的,但是他们看到了,然后去做了,因为他们的脑袋早已放在“盒子之外”了。
   只有把脑袋放在“盒子之外”,才会有找到那份 “感觉”的可能,只有相信“直觉”的力量,才能有去实现“感觉”的勇气,而有能力把脑袋放在“盒子之外”的,不一定是一个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家,但却十有八九都是宇宙人生意义上的哲学行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6:49:11 | 查看全部
只有把脑袋放在“盒子之外”,才会有找到那份 “感觉”的可能,只有相信“直觉”的力量,才能有去实现“感觉”的勇气,而有能力把脑袋放在“盒子之外”的,不一定是一个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家,但却十有八九都是宇宙人生意义上的哲学行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