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确保地下管网的通畅和高效,扬州有上千名“地下管网工作者”在默默为他奉献。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日前,记者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了他们许多感人的故事。
陈炜:20多年地下水管“听漏”
头戴耳机,胸前挂着一个方形仪器,乍看他像个发报员,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自来水水管的“听漏工”。昼伏夜出一天步行10多公里,20多年地下水管“听漏” ,他的步行总长可以绕地球两圈。
1989年,陈炜成为自来水公司的一名听漏工,一干就是20多年。每天,他不仅每天要沿着管道行走检查,还必须等到夜深人静,才能听到地下微弱的水声。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3点,每天巡查10多公里管线,一来一去就是20多公里。
“1990年我做听漏工时,设备较简陋,要想听到地下深达1米左右的管道漏水声,声音必须放大1000倍。设备每隔1米就要放一次,探头一接触到地面,震动声特别巨大,耳朵吃不消,一天下来,10多公里管线、1万多次震动,摘下耳机头昏脑胀。夏天一路走下来,则是大汗淋漓。”他说,虽然工作辛苦,但发现一个大漏点,特有成就感。2001年7月,检查到四季园小区幼儿园时,陈炜听到地下震动声非常强烈。抢修人员开挖后发现,这是一个主管道,每小时漏水量超过100吨,形成的地下空洞达30立方米,很容易发生塌陷。如果不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更危险。一天,在探测时,他发现文汇东路农学院大门西侧,一辆停放的轻型卡车下面有个大漏点。他当即通知司机把车开走。抢修人员挥动大锤,砸了几下,下面露出了一个大坑,路面只剩下薄薄的一层表层,司机连声感谢。 20多年来,陈炜与同事每年检查发现的漏点达200多处,自来水损耗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在全国名列前茅。
他还与同事一到,奔赴四川,参与抗震救灾。10多天时间,一行5人不但完成重灾区红白镇近5000米自来水临时管道的铺设,还测漏抢修了什邡市区所有的14个漏点。
蒋永娣:“我差一点把命送在管道中”
“说起过去的疏通下水道工作,我差一点把命送在管道中。”正在扬子江路用机械冲洗下水道的疏沟工人蒋永娣对记者说。
今年47岁的蒋永娣原先是三八疏沟班一员。她24岁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跟着三八疏沟班班长杭国兰一起疏通扬州的下水道。她告诉记者,当时的三八疏沟班只有30多名姐妹,却要担负东到廖家沟、西至邗江路、南至江阳路、北至江阳工业园区域内276公里路段的下水道疏通任务,大大小小的窨井23000多个,凌晨4点多便要起床,洗漱、吃过早饭后,便要骑着自行车出发了。即使是节假日,他们也常常要加班。
她永远忘不了一件事。2000年7月6日,她们像往常一样去疏通老城区的一段下水道,窨井盖刚一打开,刺鼻的气味便散发开来,她还等了一会,才钻进漆黑的下水道,但让她想不到的是,不一会儿她就沼气中毒,晕倒在下水道中,同事用绳子将她从下水道中拉上来,送到医院抢救。醒来后,她只休息了半天,便再次投入了工作。她说,那时的设施简陋,下水道中的垃圾也特别多。他们要拿起几公斤重的铁勺子,手摇铰车,用疏通器对阴沟进行疏通;用铲子挖,用勺子掏,将窨井里的杂物一勺一勺清理出来……“现在我们用上了现代化的设施,再不用钻下水道了,只要用高压水枪到下水道冲冲就行了。”蒋永娣开心地告诉记者。
高港:“对地下管网比对商场超市更熟悉”
记者采访时,19岁的高港正在文汇路上与同事一道在忙着穿着光纤光缆。
高港是淮阴人,1年前,他跟着老乡来到扬州,在电信部门从事宽带光纤的架设任务。“我以前曾经在常州,学过车工和钳工,但我还是喜欢干光纤这一行。”高港告诉记者,虽然在外边干活,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夏天气温高,经常大汗淋漓,冬天天气冷,寒风把身体吹的很凉,但他依然喜欢这样的工作,他觉得,虽然工作苦点、累点,但工资收入不低,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特别是现在是信息时代,自己从事的是宽带地下线缆布设任务,工作很前卫,也很有意义。
“架设光纤光缆,要经常下窨井,将线缆从一个窨井拉穿到另外一个窨井,再从另外一个窨井拉串向另外一个窨井,延伸向远方。看着自己架设的光缆从街道延伸向小区,延伸到居民家中,让一个个自己的同龄人快乐上网,那是最开心的事。”高港开心地告诉记者,到扬州工作1年,一天天与地下管线打交道,现在哪些地方窨井口,哪些地方有地下管道,自己闭着眼睛都能说得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对地下管网,比对商场超市更熟悉。”
“扬州是座美丽的城市,我来到扬州后就喜欢上了。今后我要加倍努力工作,让地下光缆更多造福扬州人民。”高港对记者说。
(张孔生 王槐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