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4年,镍金属价格一度在大宗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形势下逆势上扬,时不我待,抢占市场先机刻不容缓。
审时度势,金川集团公司决定,紧抓镍金属价格难得的回升机遇,平衡矿山、选矿及冶炼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实现镍增产增盈。
2014年7月25日,金川集团镍冶炼厂128电解槽前68槽提前两天产出合格电镍,为实现镍增产增盈目标营造了良好开局。
细活未必只有慢工出。不足两月,一个停产已达两年之久的厂房重新焕发生机,其要诀正如金川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强在参加七届六次职代会职工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指出:“这是公司精细化管理的典型案例。”
先“理”后“管”,
把工作细化到每一天
第一阶段进行生产组织准备:6月26日至7月2日装槽……7月3日之前熔铸车间准备好68槽阳极板,拉至厂房……
第二阶段完成电解槽母线检修:7月6日至7月10……
第三阶段完成下阳极板、下隔膜袋、灌槽、循环等工作,7月16日,……7月17日……
第四阶段完成通电等工作,7月18日……7月19日……7月20日……直至7月24日,每一天都有明确工作目标。
第五阶段7月25日出第一批电解镍产品。
2014年5月28日,金川集团镍增产增盈挖潜改造项目——镍冶炼厂原镍电解一车间128槽复产正式启动,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让一个停产已达两年之久的厂房重新焕发生机,如期通电,提前产出合格的电解镍产品。
以上便是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后,镍冶炼厂制定的生产组织方案,同时也是镍冶炼厂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一项见证。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只有抓好班组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使其在企业中发挥出最大化的效能。立足于此,128槽电解班紧抓精细化管理,成立了128槽挖潜改造项目组,并从其它镍电解系统抽调了6名技术骨干组成了班委会,全面实施定岗位、定人员、定职责、定实施细则、定考核办法、定奖罚措施的“六定”制度。采取先“理”后“管”的做法,对各项工作进行了梳理,编订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计划以及生产组织方案,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项目初期,项目组成员在组织清理现场的同时,对现场进行了全面排查,梳理改造内容,核算工作量,并按公司产出第一批产品的时间要求,倒推安排了各阶段工作所用的时间和必须完成的任务,将任务细化分解至每个工作日、每一个岗位,推行日清日结,明确责任人,切实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
杨志强在现场慰问岗位作业人员时,对此评价道,这真正把工作落实到了每一天、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并严格按计划推进,使精细化管理落到了实处。
同时,班组还对生产组织方案中已经明确的日工作任务进行了进一步分解。128槽电解班班长李化平说,我们制作了生产进度表,对当日工作计划、当日工作进度进行了记录,并认真分析未完成原因,及时调整预计完成时间。
细中求细,把工作做到位
置身于干净、明亮、整洁、生产有序的128槽电解厂房,你一定无法想象出几个月前这里是怎样一番景象。李化平笑着描述说:“就像打完仗一样,一片狼藉,真是不知从何下手。”
生产线停用,防腐层干裂破损,设施腐蚀、生锈,管道变形、损毁等问题在所难免。128槽挖潜改造项目组负责人周通说:“停用时间越长,设备设施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复产时需要排查和检修的内容也就越多。”
确实如此,在对已停产两年且在最后生产阶段未进行过全面维护的128槽电解厂房进行排查时,项目组共梳理出防腐、土建、电气、仪表、安装等七大项工程100余子项存在问题,用项目成员的话来说这一切并不乐观。
128槽挖潜改造项目既是生产急需项目,又是大包项目。这不同于常规技改项目,要边设计边施工,所有的材料,包括备品备件都要由项目单位提前做出计划采购。
周通说,除准确计算电解槽、各类槽罐的修复面积外,为保证各类材料与备品备件能及时到位且无浪费,让项目顺利开展,项目组成员对改造所需的平台吊车、管道、阀门、电气仪表等设备设施,甚至垫片、螺丝、打磨钢刷等小型工器具都逐一进行了计算,并精确到了个数和米数。
时间短、任务多,项目要如期投产,各项检修工作的交叉作业就无法避免。为此,在开工前项目组便与10余个施工队进行了充分交流,分工种、划区域安排施工,积极协调各种需求,排查隐患,平衡安全与进度之间存在的问题,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甚至每一天几点开展哪项工作,几点完成,都有具体的安排,确保各项检修工作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完全按照施工计划推进检修工作。
同时,镍冶炼厂每天都召开项目例会,听取项目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讨论确定解决方案,采取项目组成员分工负责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复检,杜绝管理漏洞。
为降低成本,避免因加工周期长延误工期,128槽项目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积极开展修旧利废工作,对从现场清理出的隔膜架、隔套、隔膜袋、压杆、铜棒等装置全部进行了修复再利用。
据介绍,当时仅从电解槽中清理出的隔膜袋就达3000余条,经过挑选,最后投入生产不过200余条。李化平说,节约的每一分钱都是盈利,只要能用我们就不会浪费。不过他也坦言,这在推行精细化管理之前也正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
检修结束后,项目组还对各项工程进行了严格的验收并对工程量进行核对。项目组成员说,为有效确保工程质量,他们一改以往的估算方式,深入现场仔细开展计量,完成了对工程量的准确计算。
因人而异,
把适合岗位需求的人员培训好
计划在手,却还有块更难啃的骨头。
在参与128槽复产的岗位人员中,除抽调而来的6名技术骨干和置换的部分职工从事镍电解生产外,其余实业公司转厂职工和外聘劳务人员则全无相关经验。更难的是,外聘劳务人员占了整个人员组成的90%,不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就业经验各有不同,工作稳定性也相对较差。
李化平说,对拿出合格产品而言这是最大的难点。
基于此,项目组针对三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培训。周通介绍,此次培训中,他们还做了全新的尝试,将以往先理论教学后实践的顺序进行了倒置。实业公司转厂职工和外聘劳务人员先在其它生产系统实习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再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工艺技术。
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班组长采用同样的方式,对这些人员进行手把手讲解,先演示操作方式,再在其操作中详细讲解缘由。李化平说,此举能深化印象,操作人员也能更快上手。同时,为实现人尽其才,128槽电解班还建立了淘汰机制,通过开展小组竞赛,对岗位人员逐一进行筛选,确保将掌握技术工作的操作人员,安排在合理的工作岗位。
“以前我们对外聘劳务人员是没有考核权的,他们吃大锅饭,干多干少收入都一样,”李化平说,“这就无法保证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对此,128槽电解班制定了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围绕生产组织、产品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等工作,确立了考核细则,并将外聘劳务人员纳入了考核范围。同时,对产品质量实行跟踪与分析,详细记录出现的问题,并把每一个电解槽的生产责任落实在岗位人员身上,一旦出现操作失当,就会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并督促整改,避免同类问题连续出现,影响最终产品质量。
复产以来,128槽电解班在前68槽始终保持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全面推进后60槽的复产进程,并于2015年1月26日产出第一批合格电镍,为公司2015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指标的实现做出了新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