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8|回复: 3

中国企业创新认识的四大误区

发表于 2015-2-14 20:32: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尊敬的企业家朋友们:

    多年来,我因工作之便奔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在日常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家对企业创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而亲见的种种鲜活案例,也帮助了我对创新理论的研究。

    正如大家所知,国内的大企业如海尔、TCL等都曾做了许多尝试以求突破它们的停滞状态。他们常用的方法包括重组、收购、开发新产品线、多元化,但目前看来好像都不成功。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我想,在讨论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正视中国企业中经常存在的一些误区,这也是我在这封信中要讲述的主题,希望这封信能够给各位企业家带来一些启迪。

    第一个误区:产品创新,科技领先就一定可以促进企业发展。

    诚如诸位所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专利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家也通常采用专利数量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但现实是中国的专利数量不断攀升,而企业能从专利中获取的利润却少之又少。比如,“2006年1月到10月,上海的专利申请总量已接近2.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高达9000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1.6%,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利能转化生产、推向市场的只有不到10%。”事实就是如此,只有很少的专利能给公司带来财富,大部分的专利都不能为公司产生价值。公司要寻求发展,也不是单纯提升专利数量就可以实现的。

    另外,也有一些企业确实使科技专利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创造出了有着很高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并且已在投入市场之后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的跟进,其净利润却总是很快下降。开发新产品所带来的优势总是不能持久。有时候,企业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不得不频繁地进行研发。但这不仅会增加创新的成本,而且在同一环节经常进行创新活动会造成回报递减,由此所获的净利润率也逐渐降低。可见,产品创新也并不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持续发展。

    比如,在创业板上市的以SUB闪存盘起家的朗科科技,在1999年曾研发出全球第一款USB闪存盘,可以说在技术和产品方面都走在了时代最前沿,但很快朗科科技的主营业务就受到了国际知名品牌的冲击,也受到国内同行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为了摆脱困境,在2011年,朗科科技推出“云优盘”概念产品,但无奈国内移动存储行业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产品利润不断走低,整个移动存储行业都已前景堪忧。因此,即便在技术比拼、产品比拼中,朗科科技可以获胜,它仍然无法拥有乐观的前景。朗科科技于2010年初上市以后,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同比下降18.07%;净利润2021万元,同比下降49.07%,就证明了这一U盘开启者所面临的困境。最终,在今年的4月1日,朗科科技宣布临时停牌。

    可见,科技只能提供商业创新机会,好的产品也只能帮助企业实现短期效益,要使企业保持较为长久的竞争优势,既不能依赖于科技,也不能依赖于产品。中国企业更绝无可能单纯凭借科技上的突破实现突围。当然,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并非没有价值,我只是要说,它只能是你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是主导。



来源:价值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20:33:00 | 查看全部
第二个误区:单纯信奉价值链理论,陷入“MADE IN CHINA”的工业革命旧思维!

    如果有人问,如何增加企业利润?我相信,回答会五花八门,但基本不会脱离以下答案——在科技上创新、研发新产品、优化流程、降低成本……而这些答案事实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源自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企业家们都深受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影响。事实上时至今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也仍然是我们分析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但是,波特价值链有一个弊端,就是它是以产品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理论。一旦价值的缔造不再完全依附于产品,以这一理论为依据来制定策略就难免出现问题。

虽然人们对商业模式并无一个精确而权威的概念,但这丝毫不能降低中国企业界对它近乎痴迷的热捧,尤其是在经济减速的当下。

    这不,每天一打开手机微信,来自老板们的,有关各种商业模式的转发不说铺天盖地,起码也是扑面而来,纷至沓来,滚滚而来。

    商业模式在他们眼中似乎成了神通广大的点金术;或一旦拥有,应有尽有的阿拉丁的神灯,神乎其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20:33:21 | 查看全部
第三个误区:认为“中国人不适合创新”。

    看了上面种种失败案例,再看现实中的困境,也许很多朋友会觉得灰心。此前,我也时常听到“中国人不适合创新”这种论调,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企业管理方法,是中国创新的包袱,使中国企业难以建立创新能力。很多中国人也都自认为中国企业可能先天就不具备创新能力。

    但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中国人不仅拥有创新能力,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企业先天地拥有极强的创新潜质。

    为了使问题更清晰地呈现,我们不妨先对企业创新进行一个简要分类。

    我认为,企业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科学创新,另一是商业创新。科学创新是指有关大自然规律的新发现,这包括新科学理论及新科技,我将它称为始创新。商业创新是指创造新价值的创新,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自身资源和力量来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来增加价值,这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流程及降低成本。我将它称为流创新。而另一类是以推动新理念价值,引导其他相关成员加入及组合大家的资源与能力来满足人的欲望,而以此来开拓新市场,我将它称为源创新。

    那么,中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在始创新方面(科技创新),中国比西方国家的确有较大差距。但若论流创新能力(产品、流程、成本创新),中国人的能力绝不比任何国家差,要不然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就无从解释。

在源创新方面,我则认为,在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先天就有着非常强的潜力。

    具体说来,源创新是一种基于新理念和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例如汽车的诞生使人建立了“汽车是一种比马车更方便的交通工具”的新理念,但基础设施的缺失使它在诞生之初并没有体现出“比马车更方便”的新价值。直到公路、加油站、路边快餐店相继出现,汽车的新价值才逐步体现出来。它内部的多条相关的价值链也相继建起来:汽车价值链、道路工程价值链、汽油价值链、连锁快餐价值链及修车价值链,等等。因此,这一新理念所带来的价值,并不单在于车。在多种成员的加入之下,一个生态系统形成,获益的不仅是汽车生产厂商,还包括生态系统各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商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20:33:47 | 查看全部
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上面以汽车这个科技产品为例,但是源创新并不一定依赖于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的生态系统的建立才是关键所在。一个企业,即便缺乏始创新能力,仍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所以,虽然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缺憾,但中国人的综合创新能力并不比任何国家差,只要善加挖掘自身潜力,完全可以通过综合运用源创新和流创新实现成功。在中国,已有不少的企业通过源创新的方法实现了成功,比如万达、新浪、阿里巴巴,等等。他们的成功,以及他们在成功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智慧,足以给其他中国企业带来信心。

第四个误区:认为模仿不是创新,所以把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很强,但中国人也常因此被诟病为不能创新。为了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有些企业家却走进了另一个极端,舍弃很多成功模式不去效仿而坚决要另辟蹊径。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

    在我看来,模仿能力与创新能力从来都不是相互对立的。相反,事实证明,出色的模仿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走向源创新之路。很多有名的创新企业如微软、谷歌、苹果都是用有创意的模仿获得成功的。

    近十多年,中国有很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百度、腾讯、携程、网易、搜狐等,也都是通过模仿美国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的商业环境取得了成功。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一同看一下新浪微博案例:

    大家知道,推特和饭否其实都比新浪更早开辟社交网络与微博客业务,但因上传内容与政府宣传政策的冲突,2009年,饭否及中国推特克隆网站都被关闭。新浪抓住这个机会,在2009年8月领先推动新浪微博,之后腾讯、网易、搜狐也各自推出微博服务。如果新浪只是完全照搬推特、饭否的模式,那么在各大网站紧追其后的现状下,它断然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新浪微博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在模仿的同时加入了适合于它自身情况的“创意”。此前,新浪博客使新浪与明星、体育界及企业家名人建立了良好关系,因此当新浪以新浪微博建立平台时,它便说服这些明星和名人加入开设微博,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明星的进驻很快拉动普通用户加入,这反过来产生网络效应使更多明星和名人加入。这种相互网络效应使新浪微博成为发展最快的一家,很多以前的饭否用户都转移到新浪微博。因为微博服务的用户有只挑单平台的倾向,新浪微博凭借在自身优势,抢先建立了够规模的两面市场,于是成为市场的龙头。

    据悉,到2011年底,新浪微博用户已经突破3亿人。截至2012年2月底,共有130565家企业开通新浪微博。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指出,企业微博2012年预计达到100万个。国内的微博市场正趋向于承认新浪微博的领导地位。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企业用户加入微博,是因为企业早已发现了蕴藏于微博平台的商业机遇。他们发现在微博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著,而通过建立企业微博与网民互动,也可以很好地宣传企业信息、同时了解受众需求。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的商业价值逐渐受到了认可,在新时代的营销和传播中受到青睐。

    可以看到,新浪微博已经从信息传播的单向市场走向互动的两面市场,虽然脱胎自推特和饭否模式,却没有止步于其固有模式,而是通过调动自身的优势资源,重新塑造了微博的个性。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有创意的模仿,并且是成功的模仿。

    事实上,我们不仅可以模仿他人的商业模式,也可以模仿他人产品。只要能够在模仿的同时,善用自身优势,赋予模仿对象新的特性,补充模仿对象之缺失,成功建立起两面市场和生态系统,就有可能获得市场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